第12版:漳州观察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再次唱响平和客家山歌

□本报记者 李妙珠

长乐客家山歌走进崎岭乡彭溪村茶园。 曾炎山 摄

平和长乐映山红客家山歌队走进秀峰乡坪东村表演。(资料图片)

近日,由平和县征集、编纂、出版的《平和客家山歌》新书首发,引发关注。这是平和县客家山歌文化传承工作取得的最新成果。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客家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情感写照。在平和,客家山歌主要在九峰、大溪、长乐、秀峰等地流传。其中,长乐乡客家山歌传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漳州地区客家山歌流传的主要源头之一。2018年,长乐客家山歌被列入漳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自古山歌从口出。”长乐客家山歌市级非遗传承人罗燕军介绍,客家山歌是一种口头文学。过去客家人下地干活、婚丧嫁娶、闲坐聊天,触景生情便即兴编唱山歌。因此,客家山歌内容广泛,涉及劳动、生活、礼仪、爱情和时政等多种类型;词曲不固定,歌词朴素生动,多以四句七字、四句五字、五句七字为主,朗朗上口,押韵动听。

过去,山歌不仅是传统的音乐艺术,更是一种交流工具,是生活的一部分。改革开放后,受流行音乐的冲击,客家山歌面临失传的境地。“今天我们对山歌依旧热爱,以此为豪,山歌虽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但却不那么‘生活’了。”罗燕军感叹道。

罗燕军今年71岁,打小就跟随母亲唱山歌。出于对客家山歌的热爱,2011年9月,罗燕军成立长乐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之家和映山红客家山歌队,致力于传承弘扬客家山歌文化。

“呦嘿,采茶喽!”

“呦嘿,采茶喽!平和奇兰茶之乡,回味无穷赢参汤……”

近日,在崎岭乡彭溪村茶园里,响起客家山歌那婉转的歌声。只见,罗燕军与山歌队成员身着客家传统服饰,行走在美丽的茶园里,一边唱山歌《平和奇兰茶》,一边背着背篓跳起采茶舞,用悠扬的旋律歌颂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唱响丰收的喜悦。

这是罗燕军创新传唱山歌的生动实践。13年来,为了让山歌流行起来,罗燕军自掏腰包购买表演服饰和道具,添置二胡、月琴、笛子、唢呐等乐器及音响等设备,赋予了山歌丰富的配乐和多彩的表演,让山歌从个人的自我娱乐转变为有组织的群体表演,实现从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等小场合走上乡村大舞台。

“现在生活中大家不即兴唱山歌了,我们就把它搬上舞台,有服饰、有舞蹈、有配乐,就像流行音乐一样,大家就爱看了,也都重新学唱起来。”罗燕军告诉记者,如今每逢传统节日、庆典、庙会,周边乡亲都会邀请山歌队前去表演。他们也积极前往龙岩、厦门、广东等地开展山歌文化交流,提升客家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能力。

此外,罗燕军还遍访乡里的老歌手,通过抄录、口述笔记等方式,收集整理旧山歌。同时,结合新时代的发展,创作《人民至上要记牢》《学习党史唱山歌》等新山歌,使山歌在时政学习、党史教育、乡村振兴等重要工作中发挥“接地气”的宣教作用。截至目前,罗燕军共收集长乐客家旧山歌314首和曲谱21首,新编山歌40多首。

为让山歌在新时代背景下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2022年,平和县成立《平和客家山歌》编委会,由县社科联牵头,发动相关乡镇、客家山歌传唱者,将当地部分优秀山歌收集整理成册。该书分为8个类别专辑,收录100多首山歌,内容丰富多彩,包含山水风物、田间劳作、情歌对唱、20世纪红色歌谣、时政歌谣等,充分展示平和县厚重的山歌文化底蕴。同时,编委会还对部分山歌进行谱曲,将18首比较有特色的山歌录制成音频,在书本中附上二维码,方便读者收听,让读者能更形象地认知山歌。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