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深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记者手记

让歌声更加嘹亮

本报记者 陈尹荔

合唱作为音乐艺术的一个门类,既是一种娱乐方式,具有大众化及情感表达的特点,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助力智慧、情感与精神的成长与丰满。

近一年来,我省合唱团体在省音协合唱联盟的辅导下,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不同类型的合唱团体仍面临着各不相同的发展瓶颈,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支持和帮助。对于社会合唱团而言,特别是高水平的社会合唱团,经费的多少直接关系其未来发展,唯有创造、对接更多商业演出机会,才能从源头促进其成长。对于校园合唱团而言,要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争取更多的专业指导,不断提高校园合唱团的水准。

要从源头为发展合唱文化创造更多条件。比如,鼓励作曲家多创作福建特色的合唱歌曲。闽都文化、侯官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这些具有乡情乡貌的特色文化素材,是合唱团能够出圈并获得更多资源链接的基础,这方面,作曲家们可以大展身手。同时,应提供更多交流机会,让合唱回归到文化交流、情感交流的层面,助力推动合唱文化走得深、走得远、走得久。

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领导、老师、家长也要认识到合唱文化的意义、价值和作用,让更多热爱合唱的孩子有实现梦想的机会,能够从合唱中得到生命温暖和人格滋养。

相信,随着问题的不断破解,群众和校园合唱团的明天会更好,歌声更嘹亮。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