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行走的课堂”点亮八闽

□本报记者 廖丽萍 见习记者 黄星榕

立德树人,思政为先。25日,“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总结会暨同上一堂大思政课活动在厦门大学举行,来自省委教育工委、省内外高校等的负责人以及省内大中小学师生代表约1300人,齐聚厦大建南大礼堂……

视频连线、场景重现、现场对话,跟随着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师生的脚步,厦大人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红树林为课堂,带领一代代青年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徐徐展现在眼前;

紧扣嘉庚先生爱国情怀,厦门大学学生艺术团成员把嘉庚建筑“穿”上身,用立体形象的情景和舞美串联了南强学府的办学历史和红色文脉,展现了嘉庚精神的薪火相传与生生不息;

在福建师范大学学生艺术团演员们的带领下,现场观众一同走进了侯官历史博物馆,身临其境感受侯官人物“爱国兴邦”的家国情怀、“追求真理”的实践品质、“严谨治学”的书院精神、“首倡变革”的创新精神;

厦门同安区西洪塘小学师生把科学家苏颂的故事搬进课堂,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从小学课堂开始起笔,将仰望星空的豪言壮志代代传承……

活动现场,“追寻足迹”“红色八闽”“文化传承”“闽人智慧”“薪火相传”五个篇章的展演和访谈,将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成果“搬上”舞台,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堂丰富鲜活的大思政课。

来自厦门翔安火炬实验学校七年级的学生王梦凡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思政课,从上午参观厦大校园到下午观看现场展演,王梦凡收获满满:“走进厦大,让我感受到了嘉庚精神的可贵;而展演节目中守护红树林的故事,也让我印象深刻。”

作为从事红树林研究和修复工作40多年的科研工作者,厦门大学教授卢昌义当天也作为“讲述者”走上舞台,讲述厦大三代科学家用青春和坚守,书写红树林绿色生态保护的海洋奇迹。在他看来,越来越多的思政“金课”正在把大道理讲活、讲生动,“大思政课让科研工作以更加生动的形式走进全学龄段的学生,也让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走进更多青少年心中”。

思政课不再是干巴巴的宣读,不再局限于教室。2023年,由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精心组织的“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正式启动。厦门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分别牵头南、北两大区域建设,先行构建校地研学共同体,并通过试点圈层的外溢效应,向全省域逐步铺展,形成了区域特色充分彰显、实践圈层不断拓展的生动局面,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福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新范式。

一年来,试点建设将福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独特优势,转化为实践圈丰富资源,提供具有福建特色的“菜单式”资源图谱。同时,建立了跨地区、跨学校、跨学段“手拉手”共研共学机制,109个研学实践点建设质量不断提升,连点串线、连线成圈渐趋成型。依托省智慧教育平台、学校“大思政”教育线上特色场馆等,广泛开展跨区域、跨学段网络远程教研,打造“指尖上的思政课堂”。2023年厦门大学共接待前来参加研学实践的中小学生近2万人次。福建师范大学打造“寻古传文”主题研学圈,建设“侯官寻踪”“南岛寻根”等研学实践路线37条。

“要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育人,‘行见八闽’实践圈建设就是一个典型范例。”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原宗丽教授说。

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教师陈婉靖说,通过亲身参与,见证了“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通过打造一体化思政“中央厨房”,让“热气腾腾”的思政“美食”直抵人心的生动实践。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