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厦门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海沧:把“诗和远方”种在乡土上

□本报记者 林泽贵 通讯员 林晓蕾

东孚街道天竺香草园内的闻香识草团建。 (资料图片)

游客体验闽南茶桌仔文化。 (资料图片)

各种红色电影海报引起青少年的极大兴趣。 (资料图片)

青礁村开台文化公园(资料图片)

锦熹陶瓷馆内的软陶DIY体验。 (资料图片)

游客在天竺山桐花节上的打卡点留影。 (资料图片)

到天竺山,登高、露营、围炉煮茶,开启有氧慢生活;在莲花村,烤地瓜、泡温泉、参观体验闽南传统文化和电影文化;走进洪塘村,做陶艺、DIY玛瑙沙画,解锁不一样的艺术体验;来到青礁村,逛慈济祖宫景区,探寻闽台文化基因的一脉相承……

厦门引客下乡举措实施以来,海沧区坚持以文化赋能,以产业为基,以服务发力,充分发挥两岸融合特色,深入发掘并盘活本土深厚的乡村旅游资源,以城带乡、多向联动、生态发展。

“我们从美丽乡村建设、拓宽引客渠道、丰富乡村业态、提升承载能力、做优农特产品、强化运营服务等方面入手,围绕‘有得看、进得来、有得玩、留得下、带得走、还想来’,有效引流客源到乡村体验、消费及休闲娱乐,推动农文旅融合、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让乡土、乡愁、乡趣成为城里人的‘诗和远方’。”海沧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化赋能 让乡愁乡趣巧变现

“在这里设一个窗口,卖卖四果汤及土鸡土鸭、香蕉、五香条等各种土特产,再在门口摆上茶桌仔,让游客泡泡茶,应该不错。”刚刚租下开台文化公园附近一间小屋的海沧街道青礁村村民颜晓彬这几天正快马加鞭装修小屋,最近进村的游客团队猛增,让他嗅到了商机。他还打算结合毗邻的闽南童谣童玩馆,对小屋前的空地进行氛围营造,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童年记忆。

青山环绕、面朝大海的青礁,是海沧最古老的村落之一,从北宋年间建村,至今已有千年。整个村落,随处可见美丽的红砖古厝,仅院前社就有大夫第、学仔埕等数十座独具特色的民居古厝。

人杰地灵的青礁村自古崇文重教,耕读传承延续千年,缙绅望族名留青史,从宋代至今仕宦名人达46名,涌现出了24名进士,还走出了一位拉开台湾大规模开发序幕、被台湾同胞誉为“开台王”的风云人物——颜思齐。村里的慈济祖宫景区,是保生大帝悬壶济世、得道和羽化成仙的发祥地和全世界保生大帝的祖庭。这里还有万应庙、古厝雕船、飞信石、葫芦石、风动石、古榕树、七星井等历史名胜古迹。

文化赋能,产业唱戏。“依托浓厚的文化底蕴,我们整合大慈济景区和开台王故里等多项资源,修缮芦塘书院,建设乡愁馆、家风家训馆、开台文化公园等,挖掘颜氏家训、闽台文化、慈济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青礁村委会主任颜卫民说,引客下乡举措实施以来,到青礁村开展活动的团体已超过70个,可以说非常火爆。

在继承传统底蕴基础上,海沧区注重结合乡村振兴建设,打造新兴特色产业。青礁村一方面引进台湾凤梨酥观光工厂、手工陶瓷DIY等文旅产业项目,并梳理耕读文化、书院文化、颜氏家训等富有本地非遗特色的文创衍生产业;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对台文化,创作《开台王颜思齐》组歌,打造海峡两岸闽南童谣童玩社会实践基地,并在开台文化公园建设两岸融合记忆馆。同时,引进妙吉祥香道展示馆,举办蓝染非遗文化社区公益学堂,融合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丰富乡村旅游项目,进一步夯实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目前,村里又在利用开台文化公园前的田地,打造新的耕读研学教育基地。

文化加持,文创加力。青礁村院前社,更是从曾经的“空壳村”成功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闽台生态文化村。

“可以品尝DIY美味凤梨酥,体验绿色蔬菜种植、药用植物种植观赏,还可以亲手磨豆浆,垒土灶烤地瓜、土窑鸡。”一位游客说。丰富多彩的乡趣体验,让这里成了海内外游客体验耕读文化、感受闽南特色乡村游的好场所,青礁村也由此变身成为享受慢节奏生活、感受闽台特色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旅游区。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青礁村累计开办乡村振兴培训3000多个团逾14万人次,吸引休闲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天竺山脚下,原生态乡村洪塘村的红砖古厝、乡间别墅各具特色,咖啡店、农家乐、研学体验等各式业态融入乡野,远处稻田嫩绿,村民翻土、耕地,桃源美景跃然眼前。该村从区域角度与自身特色出发,紧抓“香”这一关键词,打造村庄最具有识别性的三大要素——生态空间的“花香”、生产空间的“稻香”和乡愁味道的“香”,富有诗情画意的“寻香洪塘”美名不胫而走。

引客下乡,要让人有得看。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海沧积极治理房前屋后,发展庭院经济,在方寸之地做精做好产业文章。2023年以来,海沧共创建美丽庭院180户,打造72处美丽微景观、小公园、田园及休闲旅游点,蜂蜜小院、汉服小院、周记扁食等美丽庭院人气十足。

以洪塘村赤土社为例,“新村民”陈皋引进第一个艺术工作室——锦熹陶瓷馆,挖掘厦门本土陶瓷文化,复兴海沧东瑶窑,将艺术家的灵感与手工工艺巧妙结合,为客户提供创造性的文创产品及生活美学空间的软装产品,深受欢迎。寻味赤土餐厅和七色豆农园也成为外来游客必到的打卡点。“我们的家园美化了,收入也跟着增加了。”东孚返乡大学生黄志杰高兴地说。

资源盘活 以节助产促共富

4万株桐花竞相开放,放眼望去,单株成景,连片成画,山风一来,仿佛漫天飞雪……“五一”前后,2024(厦门·海沧)天竺山桐花旅游节暨“乐动厦门·澎湃海沧”音乐季在天竺山森林公园火热举行。

引客下乡,要让人有得玩。来自城市的游客们暂时放下忙碌的脚步,走进山林,尽情享受诗情画意的生态美景,逛逛美食市集,参与桐花研学、桐花手工体验、亲子越野活动等,或到桐花树下听一场音乐会,看新能源车展,感受国潮换装,跟心灵来一次新的约会。

据海沧区乡村振兴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联动山下洪塘村、过坂社区、寨后社区等周边村居,引爆乡村消费新热点,桐花节期间共吸引近16万人次市民游客涌入打卡,实现旅游人次和收入双增长。

天竺山脚下的东孚街道,交通便利、产业发达,有全市最大、最集中的花卉苗木种植产业群,国际化的中国特色玛瑙村持续转型升级,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温泉产业链,日渐庞大的农家乐队伍不断涌现出天竺小院等特色新面孔。桐花绽放,让东孚街道锦上添花,为海沧的乡村振兴续写新篇。

办一场活动,兴一片区域,富一方民众。

依托赏桐花这项民众喜爱的活动,海沧以花为媒,联动山上桐花、山下草花,整合“一山一水一方田”“一花一泉一玛瑙”鲜明资源特色,举办桐花旅游节、乡村音乐会和生活节等活动,延伸赏花经济,并串联元初会员体验中心、锦熹陶瓷馆、天竺山香草园等乡村特色商家,探索以节兴产、以产带富,推进乡村振兴走向深入。

桐花节期间,主办方推出时光之旅、玛瑙文化之旅、古道寻踪之旅3条游玩线路,并配置观光接驳车,让游客进村打卡天竺山下的过云文化长廊、东埔玛瑙村、民宿、温泉等,体验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业态,拉动乡村旅游消费。

引客下乡,要让人带得走。漫步花间,繁花似锦,花香弥漫,仿佛走进了莫奈笔下的梦幻世界……同样是在“五一”前后,厦门国际花卉新品种展在位于海沧新阳街道的棠潮园艺科技园区举办,2万平方米的奇花异草园艺中心内,上千种花卉品种聚集起超高客流。超1200种花卉新优品种,引领乡村伴手礼消费时尚。

作为棠潮园艺项目所在地,一农社区围绕花卉种苗产业发展,推动村企共建模式落地,创建“花卉小镇”带动当地旅游。社区所辖的下陈社,依托棠潮项目打造“下陈小旅行”品牌,承接研学活动,串联村内农家乐、民宿、古厝、文旅打卡点,盘活乡村旅游动线。海沧洪塘村香草园以发展芳香植物为主题发展集香草种植、产品加工和旅游体验为一体的产业链,带动天竺山片区乡村旅游产业整体发展。

如今,按照“春时赏花、夏日亲水、秋田稻香、冬享温泉”思路,海沧已推动22个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推出洪塘村等3个引客下乡试点和乡见过云、灵动东孚、魅力沧江、醉美临港等4条乡村振兴示范动线。

海沧还进一步梳理“山林、田野、花海、泉溪”等生态禀赋,叠加闽台、慈济、耕读、海丝等文化资源,推出“耕读研学”“玛瑙研学”“稻田研学”“香道研学”等近10种海沧乡村特色研学主题活动;同时,整合青礁、洪塘、过坂、一农等村(居)老宅、旧屋及闲置资产30余处,改造升级50余个美丽庭院,孵化出“串门乡村杂志社”“岸理居酒屋”等示范业态,让来客不仅有得玩,更能玩得好。

强化服务 用口碑塑造持久魅力

才接待完区农业农村局的工会活动,又来了一个台湾的研学团体……整个5月,海沧区东孚街道莲花社区百姓院子各种活动不断,游客络绎不绝。

地处莲花社区东孚老街的百姓院子,原本只是一个粮仓,承载了数代人的精神记忆。东孚街道“电影大王”、东孚民俗文化艺术协会会长陈原来统筹谋划,将这里打造成乡村文化基地,涵盖红色文化、两岸融合、影视、研学、国学、文创等领域,让曾经的物质粮站成为真正的精神文化粮站。

园区内设有电影博物馆、闽南老街展厅、耕读文化馆、科普长廊、文创多功能活动区等,是目前海沧唯一一个推广及体验闽南传统耕读文化与电影文化艺术相结合的公益性园区,平时承接举办的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少。因为汇聚大量人气,这里也成为广大年轻人创业的舞台,传统手工、餐饮、农产品直播室等业态陆续进驻。

“引客下乡举措落地后,我们现在承接政府部门、国企单位的党建团建活动和学校研学活动更多,以前的散客现在变成了成批成团的游客,仅5月份的大活动就有七八场,小活动更是不计其数。”忙成一团的陈原来说。

引客下乡不仅带火了乡村人气,也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为大力拓宽引客渠道,海沧发挥各村“生活区15分钟达、市中心半小时达、周边地市1小时达”的区位优势,定制10条乡村旅游线路,串联、提升主要干道和地铁沿线近300个乡村旅游景点、民宿、农家乐等。同时,建立商家资源库,梳理100余家成熟商户,涵盖“吃、喝、玩、游、乐、购”要素,形成引客下乡“服务清单”,以团建、研学、康养、培训、露营等活动满足游客需求,催生乡村旅游二次消费。

此外,还制定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到农村开展党建、培训、研学、会议、春秋游等引流活动计划,争取全区2024年组织下乡10万人次。

在此基础上,海沧深入挖掘在地风物,做优赤土大米、古楼红柚、囷瑶水叶菜、天竺山嘉宝果酒等在地农副产品,推广玛瑙油画、东瑶陶瓷等高附加值乡村特产,开发玛瑙烤地瓜、温泉煮蛋等创意美食,同时引导非遗工坊、乡村工匠等文创主体,结合乡村人文元素,设计马克杯、手机壳等文创产品,打造具有鲜明海沧乡土风情印记的乡村文创周边产品。

推进村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厕等文旅配套项目,引入艺术田园、儿童乐园、研学营地、乡村市集、露营基地等文旅项目,打造汤岸温泉、赤土赏樱、海韵贞庵等特色乡村主题民宿;创建“艺术+”“文化+”等可感知、可体验、沉浸式的乡村夜餐、夜饮、夜话场景,打造天竺夜巷、东孚夜市、山边夜市等特色夜间经济……“软硬兼施”下,海沧乡村承载能力获得了明显提升,有更多的空间让人留得下。

海沧区领导更是亲自带队赴浙江取经,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特别委托专业文旅团队专题策划,推动四个街道打造引客下乡“三个有”(即一条精品线路、一个精品村、一套承接方案),并引进三叁山文旅、欣欣旅游等驻村服务团队,联动乡村旅游各业态,进一步强化日常宣传、项目策划、产业运营。

目前,海沧已搭建“天竺山下”乡村旅游大运营平台,一站式搞定吃住行游娱购,服务市民、游客超30万人次。

“我们希望通过优化服务,强化品牌运营,用游客的良好体验和口碑塑造海沧乡村农文旅融合的持久魅力!”海沧区委乡村振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沧还将进一步梳理、整合串联全区乡村资源,强化乡村文旅紧缺人才培育,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更优的产品和服务,让人来了之后还想来。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