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潮声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仙游枫亭:太平港接南北潮

□本报记者 林爱玲 林鹏 通讯员 郑志忠/文 张力/图

夕阳下的天中万寿塔美不胜收。

枫溪穿过枫亭镇区。

仙游火车站广场前的蔡襄雕像

枫亭古城鱼街今貌

“咚咚咚……”日前,仙游枫亭镇枫慈溪枫江大桥段,阵阵鼓声划破集镇区上空,兰友社区的龙舟下水仪式在此举行,拉开了一年一度全镇“爬龙船”民俗活动的序幕。

枫亭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端午溪海竞渡习俗由来已久,流传有霞桥传统爬龙船、霞街爬龙船、兰友“龙船诗”陆游等活动,悠悠诉说着枫亭这座千年古镇的溪海情缘。

时间往回倒退千余年,湄洲湾畔的枫亭港(古称“太平港”)同样热闹非凡,彼时海面帆樯云集,海上贸易蓬勃发展。作为仙游县唯一的沿海港口,枫亭港与泉州刺桐港一衣带水,历来是莆田、仙游、惠安等地的货物集散地。因港兴镇,枫亭也成为当时闽中沿海的商贸重镇,清代跻身福建“四大古镇”行列。

从港通四海的“海丝”重镇到环湄洲湾经济带产业分工区和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的前沿阵地,如今的枫亭镇立足地方特色,弘扬蔡襄文化、非遗民俗文化,以产城融合发展带动“海丝”文旅产业和临港产业,书写临港工贸旅游文化城市发展新篇章。

风停枫亭 “港”为人知

仙游塔斗山上的天中万寿塔,是打开枫亭镇封面巨幕之匙。

久远的典籍中就有记载。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仙游县志》载:“塔斗山,在县南五十里。枫亭之北,一名摘斗山。山如螺形,又号螺峰……上有观海楼,万寿塔。塔前有书院。”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举人林融如《枫亭志》载:“天中万寿塔即塔斗山绝顶之一塔也。宋里人蔡襄建望海台在其上。”

塔斗山海拔118米,天中万寿塔就矗立于山巅。万寿塔,始建于唐五代时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宝箧印经石塔(亦称“阿育王塔”),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塔位于枫亭境内沧溪与枫慈溪两条江的中部。登塔,北可眺石牛溪经沙溪汇入沧溪港,南望枫慈溪(枫江)经太平陂汇入枫亭港,兼具航标功能的万寿塔不仅是镌刻枫亭历史的坐标,也是枫亭港记忆的纽带。

千年古邑仙游县,素有“海滨邹鲁”之美称,“海滨”得赖仙游唯一临海的枫亭,其诗意地名源于西汉年间何氏九仙结枫为亭以御秋寒的美丽传说。

不须候吏沙头报,驿站悬知是古城。公元619年,将军陈迈自任莆田县令,枫亭属之。又3年,枫亭境内设馆驿,为枫亭置治之始。“枫亭兼具山海形胜,与莆田多地、泉州等地接壤,优越的地理位置带动了枫亭古城发展。”仙游县枫亭镇文化站站长林碧桃介绍,枫亭镇历经唐宋相继置连江里、置太平驿后逐渐奠定了地理和行政格局。

宋仁宗时期,“枫亭馆”改为“太平驿”,位于枫慈溪入海口北岸的港口(今霞桥港)号为“太平港”,是“上通郡省,下接泉州”之地;公元1044年,枫亭建“太平桥”“太平塔”,街道改名“太平街”“太平镇”;公元1304年,由崇福寺释僧主持在太平桥下游约300米溪海会流处的下石马陂筑“太平陂”,灌溉南庄洋(今泉港南庄)千亩良田。陂筑成后,海水溪水截然分开,每至海潮涨至陂下,渔船停泊于太平港。

太平港位于湄洲湾顶端,《福建省志·商业志》载,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枫亭太平港开发通航,到公元1257年,商贾贩栈在此集散,海运糖、盐、荔枝等土特产品销往淮、浙等地,每年达几千坛。南宋时太平港有霞桥、陡门、牛头湾3个码头,宋人将太平港、沧溪港、徒门港统称太平港或枫亭港,与泉州刺桐港连为一体,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之一,商业贸易随之兴盛,枫亭因而成了闽中沿海的商贸重镇。

“千艘挂楫,顺风扬帆而达于江浙淮湖都会之冲。”据《枫亭志》载:“当时港内航道宽阔,昼夜二十四小时船舶可进港,将仙游土特产品砂糖、桂圆干、笋干、土纸等运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枫亭籍状元林亨在《螺江风物赋》详述其景:“舳舻衔尾,风涛驾空。粒米之狼戾,海物之惟错。遐珍远货,不可殚名者,无不辐辏于南北之贾客,朝夕之渔翁。”

鱼街圩市 存续千年

漫步枫亭境内,沿用至今的桥、塔、陂、港,无不留下水镇枫亭的航道证据。其中,太平陂建成已700余年,仍保留一道水闸,发挥着防洪、挡潮、灌溉的综合功能。而横跨枫慈溪两岸,连接兰友社区和霞街社区的太平桥则是见证枫亭镇发展历程的重要“题眼”。

宋庆历以前,枫江南岸没有街市,海潮涨至蕉溪上游至赤湖之麓(今枫亭镇东宅村),水深数丈,两岸行旅,难于往来。宋庆历六年(1046年),枫亭里民洪忠捐巨资兴建太平桥(亦名“洪忠桥”),自此渔船汇集桥下,热闹的水上市集逐渐延伸出了店铺、街道并形成了市集。因销售鱼虾、食盐成街,街道也被命名为“鱼街”,俗称枫亭街。鱼街还设有专门圩市,有三妈宫的米圩和柴草圩、观音亭南面溪滩边的鱼圩和盐圩,被称为“一哄之市”。

元代,太平港渔船汇集,海商众多。《枫亭志》载:“一哄之市,百货骈集;五达之逵,四方会通。”彼时,莆田、仙游里民多来销售农特产品、手工制品等,而南日岛、湄洲岛及惠安崇武等地渔民则把海产品运来销售,又购回粮油、纺织品等生活生产物资。

明代户部尚书郑纪看到枫亭繁华景象赞道:“枫溪城市赛仙游,环聚民居瞰碧流。云覆荔荫迷驿道,潮随月色晃渔舟。”清乾隆《仙游县志》也有记载:“枫亭市街,长三里许,南通泉州,北通郡城;东通黄石平海,西通本县。”

鱼街,还有个更为雅致的名字:兰友街。民国时期,为了纪念明代忠臣林兰友而改名。新中国成立后,兰友成为商贸重地,三县的客商会聚于此经营,热闹繁华。

1979年8月,太平桥重建,改木桥为石拱桥,如今枫江流淌,街巷繁忙如初。桥北通往霞街连通枫亭的交通枢纽,宋代的驿站已成为现在迎来送往的汽车站。桥南的鱼街亦鲜活。早晚时分,太平桥上摆满杂海、果蔬摊,人声鼎沸。桥头左拐绵延百多米青石板路上,老街两旁店铺比邻,海产、干货食杂、水果店林立,鞋服、日用百货店商品琳琅满目,作为时代标志的供销社依旧运营,枫亭糕、海蛎饼等本地特色小吃摊位前往来络绎,取味乡愁。

空中俯瞰,枫慈溪沿岸分布兰友社区、霞街社区、学士社区等多个传统风貌区。仙游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枫亭镇党委书记张春志介绍,当前,枫亭正有序推进枫亭兰友、学士花漾古街区、宋城等一批文旅项目,对古街风貌、环境布局、商业业态整体改造提升,积极发挥古街、古厝、古港、古桥、古树等历史环境要素在提升城乡建设内涵方面的独特作用。

海丝古镇 踏浪前行

2019年,枫亭镇入选福建省首批8个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之一。

除了宋代发达的港口贸易,这里有仙游历史上最早的巡检司,是地方行政、军事和海防管理机构;这里有唐代延续下来的枫亭驿,居有饮食,行有车舆,是古代地方邮政、交通管理站;自宋到清,枫亭登进士第的达127人,任知县以上的112人,有科甲冠八闽之美誉。曾孕育过陈洪进、蔡襄、蔡京、蔡卞、林亨、薛奕、肖妃、陈迁、林兰友、林肇祺等历史名人。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客观上带动了地方教育科举的昌盛、文化艺术的繁荣。”林碧桃介绍,枫亭镇在唐宋时期曾属泉州“清源府”管辖,除太平港、太平桥、太平陂、鱼街外,域内还有天中万寿塔、蔡襄墓、古溪海汇流亭、太平亭、太平塔、沧溪古桥、三峰陂、古荔园、三妈宫等一批丰富的海丝遗迹。

北宋璀璨的文化星河中,枫亭籍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襄是极耀眼的一位。他主持建造的洛阳桥(万安桥),是我国最早的跨海大石桥;他撰写的《茶录》与《荔枝谱》,是世界级的农学著作;他为人刚正清廉、敢于直谏,为政以德、兴修水利……留下“忠国惠民”美名。

枫亭镇东宅村“古荔园”内栽有3株古荔枝树,据专家考察有近千年的树龄,当地相传为蔡襄亲手种植。莆田文史专家蔡天新介绍:“荔枝干是宋代兴化军海上贸易最大宗农产品。据史书载,仙游枫亭‘烟火万家,荔阴十里’,家家门巷荔枝香,墟市荔枝满市,商贾从集市大量收购运销海内外。”此外,蔡襄在《荔枝谱》中也有记载,用红盐法制成的荔枝干通过莆仙的海外航线可“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

“蔡襄分别两度出任福州和泉州的地方行政长官,利用朝贡贸易政策,推动两地海上贸易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曾隶属泉州管辖的枫亭镇的发展。”蔡天新介绍,宋代泉州府辖下九县(含莆田、仙游、同安三县)元宵节迎神赏灯活动也是在蔡襄的倡议下,仿照汴京开封举办的边游灯边踩街的形式创新发展而来。

此后千年,加入各种舞蹈、音乐、杂技和武术等表演形式的枫亭元宵游灯便代代传承,历久弥新。今年正月十五,莆田市首届蔡襄文化旅游节暨国家级非遗枫亭元宵游灯习俗活动再现理学家朱熹《满江红·枫亭塔斗山》中“神眷斑斓襄故里,仙迎锦绣灯甜约。人空巷,水泄不通街,奇观乐”的热闹景象。《枫亭志》曾收录宋代蔡绦(蔡京四子)诗作“香涌太平港,灯耀青螺峰”的诗句,描绘当时枫亭元宵游灯的盛况。

升级蔡襄文化公园、成立枫亭游灯文化展示馆、挖掘水阁龙舟水上民俗巡游文化……近年来,枫亭镇承古拓新,积极探索枫亭元宵游灯、水阁、皂隶舞、枫亭糕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界创新模式,写好“海丝”文旅文章。

从千年古镇到现代化滨海城市,枫亭“港”与“城”融汇发展的愿景也清晰可触:打造环湄洲湾区域的产业新城、仙游县域的副中心。

作为仙游县唯一的出海口,枫亭镇的航运功能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民国18—25年(1929—1936年),枫亭港成为仙游海运的货物接运点。抗日战争期间,枫亭港的霞桥、陡门成为重要港口之一,曾一度在此设立海关分支机构。

“得益于沿海优势,枫亭镇得到迅速发展。”张春志介绍,1980年起,湄洲湾开发,枫亭港成配套建设项目。1985年,牛头湾、徒门、太平港等开始建设成为枫亭港区重要码头。其中牛头湾建起300吨级码头以及泊位、仓库,货场达3340平方米。徒门码头可停靠百吨货船,新建500吨仓库。太平港建有码头,泊位2个,建有500吨食盐仓库。湄洲湾大桥下的海安陆岛码头为省级码头,可停泊大型轮船。如今,整个枫亭港每年吞吐量达35万~40万吨,各港区在枫亭港新海运时代依然吐纳港城发展节奏。

2007年,仙游经济开发区在枫亭滨海新城挂牌成立。如今,枫亭镇聚焦鞋服纺织、生命健康、电子信息新材料、绿色低碳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产业,发展港城新篇。海安橡胶全钢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日晶玻璃厂玻璃砂进口、巨龙大型管材、华峰绿色纤维鞋服纺织面料与原材料进出口等大庄货物通过港口码头出入;依托临港优势带动纺织鞋服、高端装备、新型功能材料等产业转移,实现由物流运输到产业聚集的转变,助推产业集群发展……

“从城、产、境三个原则出发,形成‘两头产业,中间服务’的‘一带三片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以沧溪和枫慈溪为带,串联商业中心、会议会展、商业等服务配套,同时联系城东、城西、五里岭、新能源、高端装备五个工业组团发展。”张春志说,枫亭镇的未来,应该带有鲜明的港城印记,又兼具时代发展的多维机遇,才不负千年古镇欣荣历史的城市更新使命。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