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闽西南革命阵地科岭

□韩向铎

科岭是闽西南地区的重要革命阵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基点村。科岭村位于漳州市西北部,隶属南靖县梅林镇,东与奎洋镇接壤,西与龙岩市永定区交界。在民主革命的峥嵘岁月里,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领导广大军民浴血奋战,赢得了一次又一次反“清剿”斗争的胜利,为闽西南革命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1930年3月,闽西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之后,闽西红军不断拓展红色区域。在邓毅刚、江桂华等闽西革命运动领导人的带领下,闽西红军多次挺进南靖西北地区斗土豪、打民团、分田地,让久经苦难的科岭人民看到了革命的曙光。1932年4月,毛泽东率中央红军东路军挥师入闽,执行打击福建敌军和入侵闽西苏区的粤军、巩固闽西、筹措经费的任务,于4月19日在南靖境内打响漳州战役。4月22日,毛泽东致电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提出了“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的建议。中央红军东路军先头部队于4月初进入科岭,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并建立苏维埃政权,使科岭与闽西苏区连成一片。

1934年春,为了配合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八团(简称“红八团”)深入科岭苏区建立群众游击武装,以积极的游击行动破坏国民党军队的后方运输,牵制迟滞敌人向苏区的进攻,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游击根据地。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红八团开辟了以金丰大山为中心的永东游击根据地,将(龙)岩永(定)(南)靖交界区作为活动的基地。是年冬,岩永靖游击根据地基本形成。此区域很快成为红九团和红八团联络配合、会师接头的纽带,在闽西南游击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34年7月15日,在红八团军政委员会的帮助下,在上科岭村恢复重建了领导南靖、永定、龙岩、平和四县边区的岩永靖靖北区苏维埃政府。为了加强岩永靖边区的地方工作,1935年1—2月间,红八团军政委派遣李明康、廖庆兴、肖振忠等同志组成一支10余人的武装工作团,前往该边区开展工作,以建立健全党、团和武装政权组织。工作团在李明康的率领下,在岩永靖边区的乡村山寨秘密串联,发动群众,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先后在永定龙潭、南靖科岭组织起两支各有50余人的游击队。1935年8—9月间,闽西南军政委在科岭成立了岩永靖军政委员会,岩永靖边区的革命斗争自此有了统一的组织领导。

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国民党对闽西南边区进行了多次的“清剿”,参加“清剿”的既有国民党的正规军,也有广东军阀,还有地方反动民团,兵力最多时达到5个整编师。在敌人的野蛮蹂躏下,科岭全乡人口从1930年以前的1201人到1951年只剩下496人。为了打破敌人的“清剿”,根据地人民配合红军游击队开展了一系列的反抗斗争。1935年初,李明康率领的科岭工作团发展、组建了队员达30余人的上马游击队,开展了多次伏击行动,歼灭多支反动民团,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当时的相关媒体还对科岭的游击队进行了报道。如1936年2月16日《红色中华》报道“蓬勃发展着的闽西南的赤色游击战争,在杭永岩宁安一带还存有大块苏区,当时红军非常活跃”。1936年2月,闽西南军政委印发红色赤卫队《捷报》。1936—1937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红八团、红九团的红军战士们在闽西南边区取得了一次次胜利,给予敌人沉重打击。1937年2月,邓子恢在闽西南军政委机关报《红旗》发表文章《在与粤敌“清剿”斗争中我们的胜利》,昭示着闽西南革命的巨大成功。

1936年初,在积极进行反“清剿”的同时,为了响应抗日救国的号召,闽西南军政委将红军游击队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是年,邓子恢起草《抗日布告》,号召闽西南各界“集中力量,共同抗日讨蒋”。1937年4月15日,闽西南革命三大会议之一的科岭会议在科岭村召开。会议制定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关于闽西南人民抗日救国纲领》,设计了闽西南地区实现联合抗日的蓝图。这是闽西南的革命斗争由“抗日反蒋”走上“联蒋抗日”的重大转变,它为此后在闽西南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和谈奠定了基础。1937年5月15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发布了《关于闽西南人民抗日救国的纲领》《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三致粤军公函》。同一天,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还签署并发布了《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致闽西南各界人士书》。这些文件集中表达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对于和平谈判、促进国共合作的诚意。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发起的这一合作抗日运动,很快就得到了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的普遍支持和拥护。

1938年1月28日,谭震林从军部接受命令返回龙岩白土,正式宣布将闽西、闽粤边、闽赣边和闽中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由张鼎丞任司令员、谭震林为副司令员。这标志着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在闽西南地区实现。1938年2月27日,新四军第二支队在白土整编,将南靖科岭、版寮等地的红军游击队编入第三团,并举行了盛大的北上抗日誓师大会,向边区父老乡亲表达了勇往直前、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3月1日,南靖人民的优秀儿女从龙岩白土整装出发,开赴苏皖抗日前线,实现了抗日救国的夙愿。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无心和谈,反而加紧对解放区的军事“清剿”,白色恐怖再次笼罩包括科岭在内的各基点村。1948年,在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新形势下,为了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不断扩大武装力量,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罗炳钦、张昭娣、邱锦才等同志分别带领工作队和闽西、闽南支队的部分同志,先后进入科岭,宣传发动群众,组织民兵武装,实行“二五”减租,抓地主,筹款粮,配合南下大军完成解放福建的神圣使命。1949年9月1日,参与解放龙岩城的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八支队十三团、二十一团奉命沿漳龙公路直下,消灭了和溪、金山守敌。22日下午,闽粤赣边纵队第八支队二十一团在闽粤赣边纵队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副司令员李仲先、团政委王子华率领下,奉命回师解放山城,当日南靖县宣告解放。科岭人民就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革命历史因铭记而永恒。2010年,南靖县委、县政府在科岭村下斜翻身楼建设了岩永靖军政委员会旧址纪念馆,并于2015年对设立于1963年的科岭革命烈士纪念亭进行翻修。2017年,南靖县委、县政府在科岭创办科岭红色党校。如今的科岭已成为福建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内主题教育的重要基地。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