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潮声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蚶江:一阕对渡曲 浓浓海峡情

本报记者 黄琼芬 通讯员 王鹏达

海上泼水。 (资料图片)

送王船。 (资料图片)

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 (资料图片)

随着端午节的临近,石狮市蚶江镇又将迎来一场盛大的节日——第十八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

今年的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除了常规的开幕式、龙舟邀请赛、海上泼水、海上捉鸭、攻炮城等活动,还将举办海滩泼水,让更多市民游客参与到泼水祈福活动中。

蚶江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海口;明清时期,百里相望的石狮蚶江与台湾鹿港开通对渡航线,两地之间从此船来人往、互通有无,商贸、文化交流盛极一时,海上泼水的闽台对渡民俗应运而生、深入人心,成为两岸民众文化同源的见证。

“闽台对渡的文化产物——蚶江海上泼水节,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仅有的海上泼水节,至今已延续数百年。它铸就了两岸人民浓厚的民族感情,成为维系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石狮市蚶江镇镇长表示。

一块石碑

见证一段对渡佳话

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自2007年开始举办,至2023年已成功举办17届。这一活动的发起,始于一块对渡碑的发现,这离不开一位蚶江古渡文化人——林祖武。

1978年,林祖武在蚶江中学任教。一日,他走在回家的小路上,突然发现一处通往路边的台阶在雨水冲刷下出现一行字:“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之鹿仔港对渡……”

这让沉迷于当地民俗文化的林祖武十分兴奋,了解蚶江历史的他知道,蚶江、鹿港是闽台两地海上直线距离最近的两个港口,曾经的经贸往来衍生了一系列对渡民俗文化,这块刻字的石头,可能就是那段两岸对渡历史的实物印记。

遗憾的是,石碑只有半边,记录的内容也只有一半。从此,寻找另外半块石头成了林祖武的一个心结。当年,林祖武调任蚶江文化站站长,他想尽办法在当地寻找另外半块石头。1981年的夏天,有热心群众告诉他,曾在退潮的蚶江海滩深处看到一块有字的石头。最终,在热心群众指认的位置,林祖武找到了另外半块石头。

当两块石头合二为一,人们发现这是一块刻字的石碑,碑上记录了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的事迹,因此被称为“对渡碑”。

随着对渡碑的发现和复原,一段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的往事浮出水面。“对渡碑,原名‘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不仅记录了清代时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的情形,也记载了清代蚶江海防官署设立的过程。”石狮市蚶江镇文旅办公室工作人员李迎迎介绍。

海防官署遗址位于石狮市蚶江镇前埯村。走进遗址,修复后的石碑重立于海防官署的残垣断壁之中,十分醒目,碑额阴刻篆书“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十个大字,碑文则翔实记录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蚶江与鹿港对渡的往事。碑上记载:“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之鹿仔港对渡……大小商渔,往来利涉,其视鹿仔港,直户庭耳……”

商船云集

孕育独特民俗文化

地理上石狮蚶江与台湾鹿港之间航线较短,风向、海水流向非常适合通航,自古以来,民间私下的商业往来十分频繁。堵不如疏,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福州将军永德向朝廷建议“蚶江鹿港设正口对渡”。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政府在蚶江设立海防官署,开放蚶江与台湾鹿仔港对渡贸易,蚶江被定为“内海正口,船只出入之处”,统管泉州一府五县(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对台贸易。蚶江、鹿港对渡最为繁荣的时代正式开启,商贸之盛,一时无两,《蚶江志稿》有载:“大小商渔,往来涉利,利之所在,群趋若鹜。”

李迎迎说,对渡期间,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的商会组织“郊”或“行郊”,纷纷在蚶江设立商行。当时,泉州府城和蚶江港,专营台湾生意的商号达数百家。在鹿港的郊商中,泉郊最多,达200多家。蚶江的郊商在乾隆在位期间达到近百号,对渡运输船只300余艘。

来往蚶江、鹿港之间的商船,从台湾运来大米、蔗糖、木材、水果、海产品等,从蚶江运去药材、烟、纸、茶叶、瓷器等。从蚶江启航,一昼夜可直达鹿港,鹿港一时间赢得“繁华犹似小泉州”的美名。

蚶江与鹿港之间的商贸往来还产生了一个文化产物,那就是蚶江海上泼水民俗。据记载,明朝时,蚶江便时有海上泼水活动。闽南端午有“汲午时水”民俗,渔民要“洗船”“补灰”“画船”,相互间时常泼水取乐。随着蚶江、鹿港开放对渡,四方船舶云集于当时作为两岸通航通商中心码头的蚶江,船工们冲洗船只、追逐泼水、驱热消暑,海上泼水活动遂逐渐发展为固定的竞舟泼水民俗,以此驱邪消灾、祈求吉祥平安,祝愿海上航行安全。

19世纪末,清政府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蚶江与鹿港对渡宣告结束,蚶江海防官署随之关闭,两地间传统的官方贸易随之走向没落,但民间贸易依然不绝。蚶江与鹿港对渡在两岸播下的文化种子,也已经生根发芽。

两岸携手

续谱对渡文化新曲

端午时节,人们争相涌向蚶江后垵澳海域,参加海上泼水活动。数十艘渔船竞渡穿梭,看到有船只靠近,舵手们稳掌舵位,船上的人拿着盆、桶等工具,舀起海水就向周边船只上的人身上泼去,一时间水花四溅,从海面到海滩,吆喝声、呐喊声、嬉笑声交织成一片,整个后垵澳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接连三天,除了渔船追逐泼水狂欢,百舸争流海上竞舟、妙趣横生海上捉鸭、王爷船巡海共祈风调雨顺等传统活动样样不少,民俗踩街、灯谜联猜、攻炮城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精彩上演,还可品味两岸美食……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年都吸引众多游客参与活动体验及打卡。

如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不仅成为两岸交流的一大盛事,也成为蚶江的一张文化名片,背后离不开一群有志之人的全力推动以及有关部门10多年来的精心培育。

“闽台对渡及蚶江海上泼水活动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断。20世纪80年代初,林祖武发现对渡碑这一重要文物后,便联合有志之士致力于抢救海上泼水这一传统独特的民俗活动。”李迎迎介绍说。

1988年6月28日,正逢蚶江忠仁庙关帝爷诞辰之日,林祖武极力倡导民众把关帝爷诞辰之日定为“蚶江鹿港对渡纪念日”,并举办规模盛大的闽台传统海上文体活动,以纪念历史上的泉州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此后蚶江每年都举办对渡纪念活动。

1999年端午节,石狮蚶江和台湾彰化县和美镇联袂举办海峡龙舟竞渡邀请赛,中断已久的闽台对渡习俗遂恢复了“海上龙舟竞渡”和“海上泼水”竞赛项目。

2007年,在石狮籍台胞王爱群、林清阔、蔡崇熙等人穿针引线、牵线搭桥下,两岸携手举办闽台对渡文化节和海上泼水节。当年端午,首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举行,蚶江、鹿港两地乡亲心手相牵、热情相拥。

随着首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举行,蚶江海上泼水节由民间自发正式走向政府主导,举办规模、两岸参与程度、文化影响等诸多方面,一届超过一届。

2008年,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将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纳入对台交流重点项目;2009年,文化部将其列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点支持项目,中央文明办将其列入“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2011年,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地方特色民俗节庆”,“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塑造品牌

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每年举办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王爷船巡海都是重头戏。每逢端午,蚶江和台湾许多地方都要举行“金再兴”号王爷船巡海仪式,祈求保佑海上航行平安。

据蚶江村一些老人介绍,王爷船巡海仪式由来已久,祖祖辈辈传承至今。清乾隆年间《泉州府志·风俗》也有记载:“端阳……是月无定日,里社禳灾。先日延道设醮,至期以纸为大舟及五方瘟神,凡百器用皆备,陈鼓乐、仪仗、百戏,送水此焚之。近竟有以木舟具真器用以浮于海者。”

清乾隆年间,蚶江与鹿港开放贸易对渡,蚶江彻汉五王府信仰从王爷信仰演变为海神信仰,并随着商贸与移民传播到台湾。从此,台湾供奉“五王爷”的庙宇越来越多,庙形、王爷神像都与蚶江相同。

每年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海峡两岸的信众纷纷前来蚶江朝拜进香,举行“放王爷船”——护航开航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祭祀巡游活动,送王船民俗不仅承载着广大台胞和海外侨胞的浓浓乡情,更见证了两岸民间信仰的互动互融,体现了闽台民间信仰共同的文化基因。

“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是两岸同胞共庆端午、闽台对渡文化交流的传统盛会,也是石狮独有的海上泼水民俗盛宴。闽台民风相契、民情相通、民心相连,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传承数百年的对渡文化和海上泼水活动,就是两地人们同根同祖的历史见证。”在第十七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的开幕式上,石狮市领导致辞时表示。

历史上蚶江鹿港对渡贸易时,大批大陆人通过蚶江进入鹿港后,辗转分布到整个台湾岛。目前,石狮祖籍的台湾同胞多达30万人。直至如今,海峡两岸民间还流传着一首“对渡泼水”民谣——《欢喜船入港》:“欢喜船入港,我君走船人,蚶江与鹿港,对渡来通航……”除了海上泼水、送王船,两岸同胞还有许多共同的民俗活动,如采莲、祭江、放水灯、灯谜竞猜等。

自2007年开始,每年都到蚶江参加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的台湾参访团执行长蔡崇熙认为,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在两岸民间交流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彰显了两岸民众携手同心、共创未来的美好愿景,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如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已连续举办十多届,不仅传承了中原文化元素,还融入了海洋文化特色,成为海峡两岸影响广泛的文化交流品牌和文旅融合发展的“连心桥”。不仅如此,石狮还发挥“五缘”优势,搭建“海博会”“永宁古卫城暨城隍文化节”等平台,不断推动石狮与台湾两地的交流与合作。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