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经济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手记

蓝碳寻“金”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林蔚

全国首笔公开的海草床蓝碳意向认购成功签约,意味着加快构建标准化、可操作的中国特色蓝碳碳汇计量核算方法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蓝碳,是指通过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的有机碳,是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对象。当前,国际蓝碳交易主要集中在红树林,并相应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红树林蓝碳计量与监测方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全球蓝碳的重要贡献者海草床(每年贡献约10%的海洋有机碳埋藏),却迟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蓝碳计量与监测方法。

向蓝海进军。BLUE-CARE项目率先探索了海草床、盐沼等两类滨海蓝碳生态系统,此次更是在项目前期成果的基础上,一举签约了全国首笔公开的海草床蓝碳意向认购和全国第二笔盐沼蓝碳意向认购。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这次交易也是海草床碳汇量核算方法学在中国首次公开发表,说明研究成果在海洋碳汇基础科学研究和海洋经济领域都得到了认可与接受。

此次认购意向的成功签约,代表着海草床这一蓝碳“富矿”变现实现重大突破,厦门大学团队在推进蓝碳资源资产化、推动蓝色金融工具革新上作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贡献。特别是团队公开了海草床蓝碳碳汇计量核算方法,就可以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推动海草床蓝碳碳汇成为海洋资产,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该项目研发的符合我国生态系统特征的海草床方法学和滨海盐沼方法学会拓展到更大应用范围,持续巩固多元化渠道支持海洋碳汇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