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教育/体育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邵武:“实用技术”宣讲,做强竹荪产业

“今天采烤出70多斤竹荪。连续几天的下午,我都过来了,看到密密麻麻的菇蕾便特别开心,还会采几个零星开伞的竹荪回家!”6月11日,在邵武市下沙镇胡书村连片竹荪种植基地,下沙镇下沙村党支部书记陈宏文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这是一片近20亩运用液体菌标准化高产栽培竹荪基地,是陈宏文与胡书村支书杨凯、杨源村支书魏志成等三名村支书合伙种植的,从5月下旬便开采,现已采烤出200多公斤干菇,以每公斤280元的价格卖掉40公斤,赚了1万多元。“今年亩产量在120公斤左右,销售价格好,会有好收成!”杨凯说。

“三支书合伙种竹荪”,源于“实用技术”宣讲进下沙。

2022年岁末,下沙镇党委书记肖建樑把省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邵武绿农食用菌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朋武请到镇里宣讲食用菌种植技术。听完宣讲后,受到很大触动的镇党委副书记张传文立马带着郑朋武到胡书村。村干部和竹荪种植户围着郑朋武坐下,听了有关运用液体菌标准化高产栽培竹荪的宣讲,感兴趣的人不在少数。张传文还专门带着感兴趣的村干部和竹荪种植户到郑朋武的竹荪制种工厂和竹荪种植基地考察学习。

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只有32岁的村支书兼村主任杨凯确定“先行先试”。随后,郑朋武7次指导杨凯种植,还帮助找了一位优秀的技术管理员。第二年(2023年),杨凯运用液体菌标准化高产栽培竹荪,试种了10亩,取得了成功,亩产干菇125公斤,较常规种植竹荪品质更好,产量高出三四十个百分点,总收入达到28.6万元,扣掉包括雇请技术员及初期高标准投入在内的成本,净赚了近13万元。

“在镇领导的宣传引导下,原本全镇6个村支书合伙种植竹荪,后来只有我们3位支书参与。赚到钱就是最好的宣传,今年胡书村竹荪种植户增加了8户,达到19户,且都是运用液体菌标准化高产栽培竹荪,面积有50多亩。”

竹荪种植,技术含量高。2003年初,邵武提出了“依靠新技术引领”的发展思路,组织农技干部和包括郑朋武在内的“乡土人才”到外地学习,“消化吸收”后形成了高产的竹荪种植方案。之后,邵武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持续解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并通过宣讲培训不断提高种植水平。每年,邵武都要组织举办二三十场大大小小的宣讲培训会,推广竹荪种植新技术新成果。沿山镇还与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建立了竹荪种植专家库,每年都要请他们到镇村上课,还会请邵武和本镇各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乡土专家”到村到组到竹荪种植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及“纠错”活动。因此,沿山镇成为种植竹荪最大最成功的乡镇,有400多户农民种植竹荪5000多亩,竹荪种植成为当地农民增收极大的亮点。今年,运用液体菌标准化高产栽培竹荪,已在包括江西和本省11个县级地方试种面积达到1000亩,其中沿山就有300多亩。

“邵武竹荪种植,持续20年稳步向好发展,10多年种植面积、产量稳居闽北之首,达1.5万亩,年产值突破2亿。这与我们的主动引进技术以及农技干部、‘乡土人才’对新技术的宣讲和推广是分不开的。去年以来,邵武推出了‘福小宣’品牌宣讲活动,每名市里和乡镇的农技宣讲员,每个月都要至少开展一次以上不同形式的科技宣讲,让党的科技方针政策和农业新技术在乡村群众中入耳入脑入心,并产生极大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邵武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黄新阳说。

(林传仁)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