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从“闽山闽水”到“巴山蜀水”

——新时代闽商精神在四川的传承发展

四川省福建商会

对四川闽商来说,福建是家乡,是无论走多远都忘不了的根,四川则是扎了根的“第二故乡”。从“闽山闽水”到“巴山蜀水”,四川闽商以勤起家、异地生根、主动融合、共同奋进,展现了新时代闽商的良好精神风貌,推动了闽商精神在巴蜀大地传承发展。

异乡生根,辛勤耕耘。福建与四川虽远隔千山万水,但却有着深厚的渊源。1709年,在声势浩大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中,来自福建汀州府的16岁少年曾达一携甘蔗入川,在内江定居创业,因制糖发家致富,邻里乡亲纷纷效仿,由此拉开了内江300年种蔗制糖的灿烂历史,至今还流传着曾达一“以一人,兴一城”的故事。1804年,同样来自福建汀州府的陈逸仙,在今天的成都郫都区创办了“顺天号”酱园,经数代人潜心研制出盐渍辣椒,特别受当地人欢迎,即是川菜必备品——郫县豆瓣酱的雏形。闽商先贤们异地生根、辛勤耕耘,在商业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为当地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也给我们在川奋斗的新时代闽商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团结奋斗,融合发展。民国时期,闽籍化工专家侯德榜抱着实业救国之志在乐山市投资兴建化工厂,在自贡市兴建中国第一家烧碱企业。到了1956年三线建设,四川涌现出一批作出重大贡献的福建籍人物:曾任攀枝花钢铁集团董事长的洪及鄙、曾任成都飞机集团董事长的杨廷阔等。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入川学习和创业的福建人稳步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在川福建人已达70多万。2005年,四川省福建商会正式成立,目前已发展15家区域分会、2家行业分会和10家团体会员商会,会员企业逾5000家。四川闽商涉及的行业,年产值超过3000亿元,上缴税收超过200亿元,提供逾百万个就业岗位。

守正创新,与时偕行。商道泱泱、蜀路蜿蜒。新时代四川闽商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紧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开拓高端医疗、新时代电商、新能源投资开发、金融机构等领域,“2023四川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中15家在川闽籍企业上榜。四川省福建商会成立“川闽文化研究院”,坚持文化强会,研究提炼“妈祖文化”“石材文化”“茶文化”“鞋服文化”等特色福建文化精髓,积极促进川闽两地文化交融,打造聚人气、聚文气、聚商气的重要平台,使闽商文化跨越时空、代代相传。在传承文脉的同时,四川闽商延续了乐善好施的传统,在抗震救灾和光彩事业等方面捐资超2.5亿元,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闽商的大爱精神。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