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文明帮扶,文化引领,服务为民,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契机,塑时代新风,创文明品牌,育蓝色英才——

向海而兴 绘就高质量发展蓝色画卷

为共建小区安装休闲凉亭,打造“家门口的海洋文化主题公园”。

海洋局志愿者深入认领农田进行农耕体验。

下潭尾红树林边,绿意葱葱,鹭鸟翔集;环东海域滨海浪漫线,碧海蓝天,风帆点点;极目远眺,6月的鹭岛,亮眼的蔚蓝,晃眼的碧绿,一幅高质量发展的蓝色画卷正徐徐绘就。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聚焦主责主业,打造蓝色经济。近年来,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契机,文明帮扶,塑造海洋文明时代新风;文化引领,造就海洋文明典范品牌;服务助企,打造文明机关示范单位;人文情怀,打造蓝色经济多样人才,走出了一条“人海和谐”的共生发展之路。

文明帮扶

塑造海洋文明时代新风

农忙时节,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党员志愿者来到同安区莲花镇上陵村,和农民们一起在田间收割水稻、打稻谷、捆草,感受农耕苦乐。

原来,去年3月,市海洋局和当地村委会等单位签订了“我在乡间有亩田”认领协议书,认领1.2亩地。

认领乡间一亩田,深耕一份“责任田”,积极参与助农惠农志愿服务活动,参与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通过这种帮扶方式,在主题教育中坚定理想、锤炼党性,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海洋力量。

文明帮扶,从我做起。长期以来,市海洋局干部职工利用元旦、春节、六一、七一等时间节点,前往同安区洪塘镇大乡村、石浔社区及翔安区庄垵村,深入走访结对帮扶的困难群众和“雨露育青苗”帮扶对象。三年来,累计帮扶困难群众171人次,捐赠物资价值超过2万元,为帮扶对象送上实实在在的温暖与希望。

文明新风,从点滴做起。每年的“中华慈善日”“99公益日”,海洋局系统干部职工广泛参与爱心捐款活动,彰显爱心慈善、助人为乐的正能量。3年来累计154人次参与,募得捐款30845元,全额上交用于帮助贫困群体解决实际困难,推进厦门慈善事业发展。

文明行动,从身边做起。三年来全系统职工踊跃投身无偿献血活动,助力生命续航,累计161人次参与献血,献血量超2万毫升。

塑造时代文明新风,让文明理念持久浸润人心。

助企为民

打造文明机关示范单位

“公司初创时,3年减免租金帮我们减轻了很多负担,从而有更多现金投入到产品研发上。”厦门迪分德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高清感动地说。

如今,这家企业已从入驻初期的单一产品,到目前已有4大系列、12款产品,每年以新增1~2个项目的进度在做研发投入及业绩增长,团队总人数也增至63人,成长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国产仪器企业。

优化营商环境,助涉海企业快速成长,为蓝色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来这边一问,需要什么就都知道了,啥都写得一清二楚的,来这办事,既方便又透明,我们安心、放心。”谈起厦门海洋部门的高效工作,渔民林明德赞不绝口。

“让百姓少跑腿,让服务多跑路”,把服务延伸到家门口。

在琼头,像船舶年检、渔船过户、证书发放、政策咨询解读、通信终端检测等专项业务就设在社区居委会。“快速反应,服务到位,在家门口就可以‘一站式’办结。”居民们说。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持之以恒,经年坚持。

每到傍晚,盈翠社区的居民就会到小区的特色文化广场休闲纳凉,居民吴阿姨说:“多亏了海洋局,给我们社区群众办了好多大实事。”

作为共建单位,2021年,市海洋局助力无物业老旧小区莲坂507改造,并为香江花园小区打造休闲椅;2022年,为盈翠社区无物业小区楼道安装宣传栏,并改造涵光路10号垃圾屋;2023年为盈翠里小区安装休闲凉亭,打造“家门口的海洋公园”,极大改善了社区面貌,深受群众欢迎。

在多年的文明实践中,“让企业办事更便捷,让群众生活更舒心”,这种朴素的助企、为民理念,犹如一股清风和暖流,吹拂在厦门广大海洋人的身旁,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

除社区共建外,海洋局干部还下沉到重点交通路口开展文明宣导、秩序维护活动,营造浓郁的文明氛围;参与各类公益墟市活动,为市民介绍涉海政策,发放海洋科普宣传单及海洋特色环保购物袋,宣传海洋环保知识等;组织开展沙滩洁净、义务植树、无居民海岛洁净、疫情防控等志愿活动,得到共建社区的高度肯定。

三年来,积极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大街小巷,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参加达600余人次。

“文明创建,不是为了创建而创建。审评过后,经年累月,年复一年,对以民为本理念的长期坚守,让助企利企的文明新风时时吹彻,才是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所渴望达到的成效”。市海洋局机关党委副书记郑斌坚定地说。

文化引领

造就海洋文明多个品牌

“水生动物疾病如何更好地防控?赤潮高发季水产品质量状况如何及时监测?”在劳模创新工作室,林功师带领团队潜心研究,开发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方法,精益求精,以工匠精神为服务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典型品牌引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前,在广大职工干部队伍中孕育起了一股干事创业、拼搏创新的良好氛围。

在林功师带领下,近年来工作室成绩斐然,累计开展培训和师带徒活动共计100多人次,其中2人次技术等级提升为技师,1人入选福建省C类高层次人才和厦门市B类高层次人才,1人获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发表学术论文6篇,申请国家专利7项。

海堤精神是厦门五种精神之一,在新的时期,如何让这一红色品牌传承并发扬光大?

刚接触党务工作的许锡孟,坚持“学习+实践”,埋头大量学习党的政策理论、党支部工作实务,很快就梳理了一套规范的工作程序和模板,近两年来先后指导局系统完成20个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发展党员5个,快速成长为“业务能手”。

在普通的岗位上,同样能做得出彩。许锡孟暗自发力,做好文明交通引导、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统筹协调“我在乡间有亩田”“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不断擦亮党建品牌。事务工作之余,还积极撰写大量文字材料,写材料、做方案、备调研、整台账……用一言一行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正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有这么多优秀的党员干部,海堤精神才得以代代传承,发扬光大。近年来,厦门海堤纪念馆先后被授予“全省关心下一代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厦门海洋红色品牌赓续传承,散发新的时代光芒。

“升起风帆,你会看见整个世界”“踏浪飞歌,打造蓝色梦想”,近年来,厦门的特色海洋文化通过全媒体广泛传播。

熟悉海、了解海,才能更好地拥抱海。厦门已陆续出版《厦门吃海记》等一系列海洋文化丛书;首推《海洋文化公开课》,总浏览量超400万人次;举办“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推动跨学科对话和交融,讲好海洋故事;办好“蓝色梦想”国际艺术展等文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海洋、爱护海洋和保护海洋的文化氛围。

文化为媒,海洋深入千万家。每年的“6·8海洋宣传日”、厦门国际海洋周等节点,特色海洋教育在大中小学密集开展,“海洋科学开放日”“海洋讲师团”等科普活动及征文比赛在基地、机关、课堂广泛进行。

劈波斩浪,扬帆起航。文化引领,造就多个海洋文明品牌,为厦门海洋经济发展贡献强大的精神力量。

人文情怀

锻造蓝色经济多样人才

“新一代海洋人,要有宽广的海洋胸怀,要有深厚的海洋情怀,只有对这片大海饱含热爱,才能付出全部的才情、智慧和汗水,投身到火热的海洋高质量发展工作中去。”这句话,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曾东生常挂在嘴边。

如何把海洋文明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人才培育、海洋高新产业园区建设等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把文明创建融入日常工作点滴中去?这是厦门海洋人一直在思考、始终在实践的重大课题。

作为海洋科技特派员,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秘书处工作人员赵捷走村入户、走街入企,协调多方力量推进集体经济项目建设,推动霞阳东侧集体经济项目从概念性方案到通过区土管会审议,助力祥露社区获得区级1000万元补助资金;她联合街道、社区、基金会,举办“下陈夜会”为乡村振兴“问诊把脉”,搭建起村民与政府相互了解、沟通的好平台。

她积极对接解决企业需求,走访辖区涉海企业,宣传海洋惠企政策和海洋科技平台资源,牵线搭桥加强技术、资源对接;邀请华大硕士研究生参观生物医药港和蓝湾科技,进一步推进新阳涉海企业招才引智;依托海洋文化科普资源优势,策划举办“小水母大世界”海洋科普活动,有效提升村居海洋科普力度。

作为海洋战线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局一级调研员林瑞才多年来潜心研究课题,推动厦门作为国家首批“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建设,挂职厦门海洋高新区分指挥部后,更是带领队伍以只争朝夕的状态白天黑夜、苦干实干,推动园区建设。“海洋高质量发展,科研创新是关键,高新项目是抓手,龙头企业是引领,要加速园区建设,尽快让引进项目落地。”林瑞才说。

去年11月,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首个工业地块开工,在多部门协同努力下实现了“拿地即开工”,将力争“开园即满园”,打造“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为了更好地培育海洋人才,投身蓝色经济发展,厦门加快补齐海洋产业人才政策短板,出台系列政策。海洋产业领军人才一次性给予生活补助50万元,研发启动经费支持最高可达100万元;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单个项目补助最高达1500万元;涉海重大示范项目单个项目最高补助可达2500万元。

如今,新老海洋人正豪情满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加速推动厦门海洋经济等各项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厦门篇章注入强劲的蓝色动能。

(陈挺 张融)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