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潮声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搏击万里浪潮 铸就侨乡风华

本报记者 陈汉儿 通讯员 林亦霞

江口镇位于莆田东部沿海,山海兼备。 许武 摄

江口华侨纪念馆 蔡昊 摄

东大村文德楼 蔡昊 摄

每逢双休日,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的华侨纪念馆总是迎来四面八方的游客。人们在这座古色古香、青石红梁的建筑内流连,听讲解员介绍华侨下南洋的艰难创业史,了解历史嬗递中沿海侨村的光阴故事。

江口镇是福建省重点侨乡之一,侨胞遍布全球,人数已超38万人。百年前,迫于生计,许多江口人远渡重洋,勤俭刻苦,拼搏闯荡,有了“无兴不成镇,他乡亦故乡”的传说。有所建树之后,他们又将资金、技术带回故里,起大厝、兴学堂、办工厂,反哺桑梓。

如今,江口与海内外华侨华人的交流更加频繁,越来越多的侨胞或返乡寻根谒祖,或投身家乡经济社会建设,侨乡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和传播。

漂洋过海 名震南洋

江口镇依山临海,境内古驿道与动车线交错。山坞深处、侨宅堂皇、骑楼林立,是江口侨乡的独特景观。

据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福建人移居海外。唐以后,福建沿海与南洋各地贸易日渐频繁。至明朝,海上贸易已常态化,朝廷无力禁止,规模日增。江口多丘陵山地,南滨兴化湾,随着海外交通的扩展,大批人出海谋生,同南洋各地人民建立往来联系。当时,许多穷苦人迫于生计,戴上一顶破笠,带上干粮、凉水便登上帆船,孑然一身,漂洋过海到南洋。

“异乡谋生的艰辛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涵江区华侨纪念馆馆长蔡金水说,历经千难万阻驶抵南洋后,侨胞多靠出卖苦力为生,拉人力车、做运输工等,省吃俭用攒下一笔本钱后,他们开始慢慢转型开自行车修理铺或经营自行车营销买卖,后期有能力的便开设汽车行等。

据《南洋车业交通》记载,最初经营车业者系江口镇东源村人姚为祺(1873—1929年),他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开设兴福隆号,成为脚车业(自行车业)的始祖。蔡金水介绍说,姚为祺可以说是江口下南洋“第一人”。

一些江口华侨发迹后,便大力扶持族亲乃至乡亲,通力合作经营,规模不断壮大。据《江口侨声》所载,东源村华侨老前辈姚万丰与姚丰隆及其二胞弟姚文瑞、三胞弟姚文麟等亦在1902年到新加坡经营脚车,规模扩张后,先后在印尼锡江、泗水、吧城等地创办“万丰隆”公司,以诚信著称,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末期,名震南洋群岛,誉满福建侨乡。

祖籍江口的老一辈华侨中,更是走出了诸如李文正、黄廷方、林德祥、林文祥等极具影响力的企业家和商业名人,他们对家乡莆田的建设贡献俯首皆是,许多医疗机构、教育院校皆由他们捐建而成。

蔡金水说,历史上,华侨、华人体育团体遍布海外聚居城市,后期逐渐演变出各类民间社团。他们把传统文化、道教文化、妈祖文化、九仙信仰带往海外,并兴建佛教寺庙、妈祖宫庙等。

银信合封 纸短情长

门墙彩绘饰之,础石雕花精细,三合院敞阔大气,步入由古侨居改造而成的江口华侨纪念馆,一段段动人往事以现代化灯箱展板为载体,带着粗粝的岁月感,跨越山河、穿越历史而来。

西侧一间小厢房内,有数层简易木架,存放着一些保存良好的侨批。可以看到,早期的侨批批封与今天的普通信封大小相似,它是一种信、汇合一的载体,在莆仙方言乃至闽南、潮汕等地的方言中,“信”亦被称为“批”,这使得“侨批”二字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广为人知。

在那个电话、邮件还未普及的年代,身在他乡、忙于生计的华侨,会将辛苦攒起的血汗钱连同所书信件委托回国的亲友、同乡带回家,或通过其他民间渠道寄回国内,这既是侨胞对故土的一份眷恋,也是他们在异乡顽强生存的一股动力。

“信件内容大多是问候、叮咛、报平安。当时家乡经济发展水平低,侨胞寄回的侨汇主要用于赡养父母妻儿,后来也逐渐用于兴资助学、家乡建设等。”涵江区江口镇统战办干事吴春荣介绍说,这些联结海外华侨与祖国侨眷的两地书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记录着一个半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中外文化交流,也是侨乡江口百年来与东南亚、美洲等地区发生联系的真实见证。

历史上,侨批主要在福建等沿海一带侨乡盛行,根据现有的档案文献遗存记载,侨批出现于18世纪80年代(清乾隆年间),直至20世纪70年代归口银行管理,历时近200年。2013年6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评审通过,中国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侨批虽已成历史,侨批文化却历久弥新,一封封流淌着中国人朴素家国情怀的侨批,如今亦是记录华侨移民史、创业史的珍贵档案。“长期以来,代代海外侨胞秉承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不忘初心,倾尽所能支持祖国。侨批既是海外侨胞爱国爱乡的历史见证,也是促进侨乡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吴春荣说,“当下,我们正在开展侨批的征集、收录工作,以更好地抢救、保护、管理这一文化遗产。”

百年沧桑 侨宅新姿

江口当地的许多家庭,都有曾经下南洋的亲属,他们衣锦还乡后,也将南洋、西洋的建筑风格带回家乡。受侨居国影响,他们在修建住宅的时候都不同程度地融合了当地建筑特点:红砖、骑楼、圆窗、透雕、西洋釉彩……中西合璧的建筑工艺繁复,种类多样,美轮美奂。

老建筑是从时光里走来的杰作。数据显示,江口镇诸多侨宅中,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区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历史建筑8处、侨捐建筑35处。现有代表性的侨胞故居祖屋、特色历史老宅112处。

江口镇东源村如今唤东大村,是莆田著名的老侨村,侨眷、侨属占总户数的95%以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村内洋楼、别墅、古典大宅、亭阁园林便已星罗棋布。

江口镇上后村王顺隆祖宅、海星村林振华祖宅等,均是钢筋混凝土框架与传统砖木结构结合而成,其建筑格式是当时刚流行的双层七间厢回廊式大宅院。它们在外观造型上吸收宫殿建筑中的许多元素,屋面上除了保留传统燕尾脊,还特地把两边护厝抬高,屋盖改作飞檐角的四坡歇山顶,雄居于正厝两边,俗称龙虎楼。大厅门前竖立两根大柱,支撑出正厝前廊,使房屋立面更显通透立体。当地不少老侨宅还在二楼增构一道回廊,正厝与护厝相连围成一个大庭院,庭院的正前方大门上托起一座秀丽凉亭,加上不同风格雕饰,使整座宅院更显雄伟壮观。

这些老侨宅除传统的木雕、石雕工艺外,既有文人字画,也有西洋釉彩,甚至能看到具有异国情调的莆仙戏砖饰图案、镶嵌在红砖古厝上精妙绝伦的琉璃花窗,充分彰显中西建筑风格交融贯通。

保护老建筑,本质上就是保护那些珍贵的岁月痕迹和文化印记。近年来,涵江区推进“侨厝赋能”工程,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老侨房,该区成立由区政协侨委、侨联、侨办等6部门组成的区特色侨房普查小组,开展侨房普查和建档工作,对全区140处华侨建筑进行登记建档造册,通过捐赠、托管等方式,实现使用权流转,并进行活化利用。

“侨宅建筑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承袭着一代代华侨的故园情怀,更成为我们传承华侨精神、发展文旅产业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涵江区江口镇东大村党支部书记陈中奇告诉记者,他们通过侨宅认养项目推介服务,号召爱心企业、社会人士参与侨宅认养,出资进行定期的修缮维护,让沉睡的侨房“醒”过来。

在东大村,建于1930年的姚馀三大厝,如今改造为当地的家风家训馆,“侨二代”来此寻根,年轻人前来打卡;五哥六角亭原用作侨乡民俗馆,现下重新修缮利用,通过招商、与村办企业合作,引进南洋餐厅、南洋妆造等项目,将其改造成南洋文化体验馆;著名侨领李文正将其位于江口新前村的住宅,托管给江口镇侨联使用和运营,建起“关爱侨乡留守家庭服务站”,在关爱一老一小、维护侨乡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番”喜乡村 火热出圈

开在东大村东源305号的悠悠茶酒馆,是由一处双层五间厢古侨居改造而来,门前,石桥与流水辉映,果树与草木共生,凉风习习,别有野趣。踏进庭院,两只迷你田园犬摇尾跑来,沉寂的大院顿时变得鲜活而生动。

屋内陈设,是古香古色的红木家具,墙上还有字画装点,足见运营者的用心。在这里,游客可以饮茶品酒,还能尝到地道的莆仙菜品。

悠悠茶酒馆负责人詹庆煌告诉记者,他们是去年9月入驻此处,修整了3栋老侨宅,除了茶酒馆,还开办了邻近的悠悠民宿,以及正在筹备中的小型民俗博物馆。

东大村是福建省“金牌旅游村”,随着沉浸式乡村游成为大众休闲旅游新风向,江口镇抢抓机遇,结合侨乡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业,以东大村为试点,将“侨”“溪”“景”串珠成链,形成N个深体验文旅消费场景,打造“十里蒜溪景,百年南洋风,千载驿道情”的特色侨乡旅游精品线路,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使之成为热门户外聚集地和网红打卡点。

除了山水田园,当地还将人文因子转化为IP,创新传承“侨”元素。2020年,江口镇邀请专业团队为东大村编制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同时引入产业发展策划团队,提取古厝中的各式神兽、纹饰、花砖、门楣题刻等元素,打造“东大狮”文化IP,以及独特的东大“乡村字体”,并转化成乡村文化IP素材库,建立起全国首个完整的乡村文化资产包,形成百年侨乡文化活资产。

近年来,依托旖旎多彩的侨乡文化、山水相依的优良生态,江口镇以蒜溪流域环境整治为核心,以绿色生态旅游小镇、山水田园历史名村为载体,整合“农、文、旅、体”等优质旅游资源,完善蒜溪片区7个村庄旅游配套设施,打造26个口袋花园,加快推进“蒜溪里”精品小屋、待宾里“入莆第一集市”、种植业采摘基地等重点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文旅产业发展。

如今的江口镇,是远近闻名的特色侨乡旅游小镇,各具特色的“侨家乐”等正成为乡村引流的新消费场景。数据显示,仅在去年美食风情文化节期间,江口镇各类“侨家乐”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销售额超300万元;2023年全年,该镇游客总人数约80万人次,旅游收入490万元。


延伸阅读

福建是侨务大省,有约1580万闽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美国等地,其中东南亚地区占80%以上。福建的华侨数量众多,他们在海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他们始终与家乡同呼吸、共命运,为福建乃至祖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探寻福建华侨华人的足迹,他们身上那种“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的精神,支撑着他们打拼有成,成为福建人在海外的一张闪亮名片。他们中走出了许多著名的爱国华侨,如陈嘉庚、李光前、刘玉水、吕振万、李清泉等。

福建侨乡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福州市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祖籍福州的海外华侨华人多达300余万人,分布于五大洲的102个国家和地区;泉州市以其独特的闽南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闻名于世,拥有750万海外侨胞;莆田市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南少林的所在地,共有海外侨胞约150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厦门市、晋江市、石狮市、福清市、南安市、惠安县、福州长乐区等均是福建重要的侨乡,对福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显著贡献。

这些侨乡不仅是海外华人华侨的故乡,更是中华文化与世界交流的窗口,对福建乃至全国的侨乡文化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