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福州: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锻造新质生产力

6月21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峰会在福州举行。本次峰会由中国环境卫生协会、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环协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专业委员会、福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承办。会议聚焦“锻造新质生产力”,来自国家部委、北京市、福建省、福州市以及国内典型循环经济园区、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的200多位代表参加峰会,共话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挑战、新机遇,共同推动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新模式。

本次峰会上,福州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备受关注。日前,依托该园区,《福州市垃圾管理案例实践》入选中国“智慧减废城市”优秀案例,在联合国人居署网站上发布,通过联合国平台向世界宣传中国城市垃圾治理优秀经验,交流展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峰会期间,北京朝阳环境集团与福州市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中心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进行了战略签约,形成了以减污降碳节能增效为目标,朝着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各类废弃物协同处理产业体系方向,锻造新质生产力绿色底色的共识,为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力。

业界齐聚榕城

共谋循环经济产业园高质量发展

本次峰会上,住建部、福建省住建厅、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福州市人民政府等主管部门深入解读“双碳”背景下国家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以废弃物精细管理、有效回收、高效利用为路径,覆盖生产生活各领域,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政策支持和实施要求。

专家学者及园区、企业代表围绕“以低碳园区锻造新质生产力”“以精细化管理助推有福之州高质量发展”“双碳背景下循环经济助力福州高质量发展”“以循环经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等议题,从理论支撑到产业实践,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近年来,我国各地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快速发展,为开展垃圾分类处置以及提升城市环卫系统总体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峰会上,评选出北京朝阳环境集团有限公司、福州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上海环境天马无废低碳环保产业园、中科绵投循环经济园、青岛西海岸新区静脉产业园、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等6个循环经济产业园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峰会还遴选出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在减污降碳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绿色低碳典型企业并颁发了证书。

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推进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参加峰会的代表们表示,未来将以“共建共享,联合创新”为目标,以服务城市、发展产业、搭建平台、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致力于低碳技术开发和产业价值培育,通过园区建设为城市发展释放新动能,打造更高、更多、更好的行业发展标杆。

点赞“福州模式”

打造“智慧减废城市”新标杆

近年来,福州市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先后获评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十大“大美之城”和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峰会上,入选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典型案例的福州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引人注目。

据介绍,红庙岭园区通过“体系化”建设实现了功能全面提升,“标准化”执行确保技术水平一流,“市场化”运作有效缓解财政压力,“循环化”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整合,“数字化”管理保障生产安全高效。此外,园区还致力于“基地化”建设,树立全国园区标杆,为全国生活垃圾处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园区建设管理模式。

目前,福州五城区每日约产生4500吨生活垃圾,在确保日产日清的基础上,如何实现闭环的垃圾减量及循环经济?福州城市管理部门将资源化利用纳入垃圾管理规划中,推动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开展协同创新,最大程度实现了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既减少了污染又降低了碳排放。以厨余垃圾处理厂为例,通过选用“预处理—干式厌氧消化—沼气发电—沼渣好氧堆肥”的处理工艺,实现了更高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效率以及减排效益。

在建筑垃圾领域,位于福州高新区南屿镇的全市首个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占地13.9万平方米,实现年消纳渣土100万立方米、二装建筑垃圾处理60万立方米,多条生产线将建筑垃圾“吃”进去后,“吐”出新型环保建筑材料。此外,在各项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积极培育下,福州市现有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10家,每年总处理能力超过697万立方米,主要产品包括再生骨料、再生青砖、透水砖、烧结砖等,资源化利用率不断提升。

日前,《福州市垃圾管理案例实践》入选中国“智慧减废城市”优秀案例,并通过发布于联合国人居署网站,向全世界推介“福州模式”。下一步,福州市城管委将继续沿着“物尽其用”的垃圾管理方向深入探索,将资源化利用纳入垃圾管理规划,支持建筑垃圾资源再生产品的市场化应用,加强可回收物的高值化利用,不断改善城市废弃物管理,持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助力福州建设更加美好的海滨城市、山水城市,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新动能。

(许流钦)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