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福州永德会馆:见证“无永不开市”

□王春泉 张丽婷

永德会馆正面图

会馆是中国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各城市设立的联络机构,主要以馆址的房舍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寓,始设于明代前期,明中叶以后,会馆开始从单纯的同乡组织向工商业组织发展。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政府准许外地商人设立“公行”,各地商人在福州建立会馆。

福州是闽江流域土特产品和外贸物资的集散地。闽江上游的数十个县,皆以闽江为出海口。《闽县乡土志》载:“八闽物产以茶、木、纸为大宗,皆非产自福州也。然巨贾大商其营运所集,必以福州为的。”依附于此的会馆也不断兴起。据吴智顺统计,福州历史上共有75所会馆,按现在区属划分:鼓楼区36所,台江区35所,仓山区4所。福州永德会馆便是位于台江区的会馆之一,地处素有“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之称的上下杭街区。

永德会馆名称的由来与福建省区域建置沿革有关。清初袭明制,永春、德化两县均隶属泉州府。据《泉州府志》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命汤和讨陈友定,平之。始定为泉州府,罢录事司,属福建布政司。领县七: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县为永春直隶州,划德化县并延平府大田县归其辖理,隶福建行省,这一建置一直延续至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时期,两地复为县,沿用至今。据《永春县志》记载:“中华民国成立,革除旧制,府州阶级于是。永春复还为县,直辖于福建厦门道焉。”永春和德化同属闽南方言区,历史上又长期同隶于泉州,两地交界线很长,常常合称“永德”或“德永”。

永德两地所产陶瓷是省内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因两地商人保持紧密而特殊的经济利益关系需要,先后建立“永德堂会”“永德会馆”“永德同乡会”。福州的永德会馆由永春、德化两县的陶瓷、木材等商帮集资所建,始建于清雍正年间,重修于光绪年间,1931年重建,地址位于上下杭田垱社区硋埕里。“硋”即福州方言中的“瓷”,“硋埕”即瓷器专卖市场,这是因永德商人在此经营瓷器而得名。1946年,福州永德会馆董事、永德同乡会筹备处主任林青山先生在写给福州市政府的报告中称:“自清业已在福州成立永德会馆并建筑壮丽堂皇关址壹座于南台硋埕里门牌三十九号,藉以联络同乡感情,增进桑梓福利,倡办公益事业等。”

永德会馆坐北朝南,共有三落,分为主楼和左右两侧落,平面呈凸字形,共二进,皆三层。主楼是一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元素相融合的近现代建筑。会馆的大门及正厅石刻镏金楹联,均以“永德”冠头。主楼一、二层西式建筑元素特征明显,砖墙配方形石柱,门廊的雨棚向外延伸,由罗马式的圆形花岗岩柱支撑。屋内旋转楼梯,拱形门窗配磨砂玻璃采光,厅前廊道配雕花木栅栏。第三层歇山顶则是中国传统明清古建筑的形态,系重建时将清代会馆建筑中厅堂部分依原样搬建在顶层,从而形成中国传统建筑与仿西洋建筑叠加的独特风格。

会馆内立有由郑玉辉拜撰、林之夏敬书的碑记,即《桃源翁李立斋先生传赞》,记载了永春商人李立斋及其子李俊承赴南洋创业、热心家乡公益、捐巨资参与重修永德会馆的事迹,赞扬了二人乐捐好施、崇德崇善的优秀品质。李俊承,乳名贤,1888年出生于永春县五里街仰贤村侨商之家,曾任新加坡华侨救济上海伤兵难民筹赈委员会主席、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委员会副主席和代主席、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执委和常委。17岁开始随父亲李继如(字立斋)经商,在橡胶业、金融业等取得巨大成就,热心慈善事业如修葺永春通仙桥等。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次年2月新加坡沦陷,李俊承被日军逮捕入狱。他饱受磨难,但宁死不屈,展现了爱国侨领的铮铮铁骨。

清代以前,由于具有便利的农耕条件,永春人主要以务农为生,鲜有经商。明嘉靖五年(1526年)《永春县志》在“风气习尚”一节中说:“山无顽石,地尽沃壤,多山林、陂池、苑囿之利。土田膏腴,水泉灌溉,率一斗而收六七石,故其民多温饱。”清初特别是雍正之后,由于永春政治地位提升,加上交通日渐便利,商业日益繁荣起来。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永春州志》“风俗”卷说“农勤稼穑,商贾之业,间有习者”,这是“无永不开市”之肇始。

永德商人经营的商品主要有瓷器、木材、毛竹、葛布、茶叶、柑橘、干杂货等,以瓷器、木材及毛竹为大宗。商品一般通过东线、南线、北线运至沿海,远销国内外。南线从德化龙浔驿出发,沿通往泉州的古驿道(官道),由人工挑到永春县许港,顺晋江东溪水运至泉州港、漳州月港、厦门港、仙游县度尾港。运往福州的商品主要走东线和北线,东线为从德化县城经雷峰、南埕、水口,再经永泰嵩口港口水运至福州;北线经上涌上壅驿通往尤溪,德化北部瓷业产区的陶瓷外销多经由水路向福州运送,先由人工挑到尤溪二十九都(坂面)古迹口码头,再装船沿尤溪、闽江运往福州的港口码头。

永德会馆作为永德瓷器等商品贸易的重要纽带,对硋埕市场及福州的外贸繁荣有着重要影响。据傅振伦《中国伟大的发明——瓷器》记载,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由福州输出日本的瓷器达2.7万件,而这些瓷器大多由硋埕德化商人提供。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