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14年的送教路

□本报通讯员 赖全平 张宝铃 范日樑

暑假在即,宁化县特殊教育学校28名教师分成6个小组,前往住在不同乡镇的27名重残学生家中,开展本学年最后一次“一对一”送教服务。

安远镇张坊村距县城约60公里,是一个极偏远的小山村。伍凌老师在这条路上走了4年,行程近万公里。脑瘫男孩小王是伍凌上门服务的对象,今年16岁。受先天性疾病影响,小王不具备随校就读的能力,常年留守家中。伍凌来家里上课,是小王最期待的事。

每到周末,一大早,小王就坐在家门口张望。远远看见伍凌带着教具赶来,他总会踉踉跄跄地走上前迎接,激动地抱住老师。

“咱们做个小游戏吧!”伍凌牵着小王的手,先陪他在室外进行康复训练。识字、算数、看图说话……每次上课,小王都学得特别认真。课后,伍凌总会留下来,跟家长交流心得,传授护理方面的知识。

送教之路并不轻松。“那时候自己没有车,都是搭同路老师的摩托车去,有时骑自行车。”伍凌说。她已经记不得,多少次壮着胆子,摸黑走在曲折的乡村公路上。伍凌的丈夫心疼她,便骑摩托车载她去送教。几回送教下来,丈夫也被打动了,对她的送教工作更加支持。有一次,行到半路突然下雨,山路难行,车轮打滑,夫妻俩推着摩托车走到学生家中,令学生一家备受感动。

走村道、过田野,不管刮风下雨,每月至少上门送教两次……这是宁化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坚持了14年的送教路。老师们从骑自行车、摩托车,到驾驶私家车、乘坐公务车,接力送教,累计为236名重残学生送去7500多节“移动课”。

宁化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98年,是一所以招收智障少年儿童为主的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2010年以来,学校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户、免费教育”的原则,为重度残疾的学生建档立卡,精准送教。

27名学生就是27个课堂,每次上课不少于1小时。根据学生残障情况和发展特点,送教老师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课程包括康复训练、生活适应、心理教育等方面,并不断优化调整。

随着送教工作的不断推进,孩子们在康复、认知、心理、生活适应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有的家长在接受送教老师的心理辅导后,可以帮助孩子从容应对各种困难;有些孩子后来转到特校或普校就读。

“学校将送教工作纳入教学常规,教师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给重残学生送去知识和技能,受到家长的欢迎。送教不是终点,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回到社会环境当中。”宁化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族彩说。

近年来,宁化县坚持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县教育局联合公安、残联、民政等单位,逐一核实未入学的适龄残疾儿童数据,依托特殊教育学校,确定送教上门对象,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全部入学;县委、县政府在公务派车、资金拨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大对送教的扶持力度。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