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周刊·读书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论语》中的“君子”

□林晓媚

何谓君子?《论语》中并没有广义或普遍意义上的定义。事实上,“君子”作为一种理想人格,不能也无法作出一个完善的定义。或者说,能被定义出来的“君子”是不完满的。如“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显然,“不忧不惧”描写了君子生命品格之一面,却不是全部。尽管如此,在文本与历史情境之间,君子仍通常被统括为有德有位之人。

何谓有德?《说文》云:“德者,直心也。”即人要遵从自己的直心、本心,此为守道。朱子在《论语集注》中亦云:“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不过,在朱子看来,君子是才德出众之名,若偏于德,而其用不周,则为器。为此,君子之有德,应是既有德又有才,二者不可偏废。

何谓有位?“位”可做两种解释,一是指君子固有的阶级身份及其社会地位;二是指普通百姓通过自身修养而获得普遍认可的道德地位,此可给普通百姓提供向善乃至成为君子的机会。《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即可为君子,不修身则易为小人。

然而,只是有德有位,亦不足以成为真君子。孔子赞叹颜回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这就说明,真正的君子还需有“不违仁”的持守功夫。“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人心本然具有的真实状态。人一旦获得自我的道德觉醒,便能于生活世界中持久地去践行“仁”,故而能列入“君子”一行。

何以君子?在此,有必要先从德性修养层次上对“君子”的人格类型做一个梳理。需明了的是,古典儒家并不严格区分德性与德行,它们是互为一体的,如好好色、恶恶臭,是知行不悖,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故“君子”有“真”君子和“伪”君子之分。

先说“伪”君子,因为内心缺乏真诚,且行为举止又常常披着“仁”的道德外衣,故而是“伪”,更甚者或可谓之“恶”。相较于“真”君子而言,“伪”君子沦陷于逐“利”的欲望,巧言令色,善于伪装,缺乏表里如一的德性,是需要警惕的一种人格。

“真”君子之间又有德性修养的差异,并被区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之别。孔子有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其中,“生而知之者”,鲜矣。孔子亦云:“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又如曾点,“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按钱穆《论语心解》的观点,“吾与点”之叹“甚为宋明儒所乐道,甚有谓曾点便是尧舜气象者。此实深染禅味”,又说“后世传闻有朱子晚年深悔未能改注此节留为后学病根之说,读朱注者不可不知”。当代许多学者也在澄清,单从此段并不能确证曾子之品行,并认为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没有高下之分。然而,就师生对话而言,曾点的回答确实要比其他弟子更有君子的气象和格局,能获得孔子一句“吾与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依上所述,孔子是以“持守”“好学”的程度来辨别“君子儒”格局之高低。而颜回可谓“学而知之”的君子楷模。曾点、子路、冉由、公西华等弟子,或可说是“困而知之”之君子。此类君子,有生命的困惑,无强烈之诉求,有为名利而向之发展的功利态度,不能将“仁”守在心中,持之以恒。当然,作为语录体,在《论语》中,任何话语都需要还原历史语境才能作出恰当的判断。为此,对君子之德性的审视,也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制。

值得追问的是,《论语》为何要对“君子”的道德修养层次进行判别呢?若说君子之“不知不愠”“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等品格,是普通人亦可达到,那么,“知命”则是至高境界的君子所独有,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得不承认,孔颜之乐近乎圣贤之境,令人可望而不可即,但成为君子并不是一种特权,诸如子路、子贡、公西华、遽伯玉等平民化的君子品格更能获得普通人的认同,乃至使普通人更能明了自身之困惑,并尝试通过解惑,达到内在的自我升华,进而使得善的德性从心中自然生长,此可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显然,除非是“生而知之者”,否则“学而知之”和“困而知之”的君子都很难称之为完美人格。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句话说,君子也会犯错,如日月之食,人尽皆知,该如何呢?君子如平民百姓一般“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们则如同往常一样敬仰他们,并不会因为他们犯错而有失恭敬之心。由此,亦可看出“君子坦荡荡”的气度。

至此,“何以君子”之道稍有所明。从概念上看,“君子”仍只是个名,有名而无实,亦不过虚名。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发愁自己没有能力,却不曾愁别人不了解自己。《为政》亦记载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故而说,“知行合一”方可谓实至名归的“真”君子。

君子何为?作为君子,该有怎样的责任和担当呢?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诚然,百姓日用皆是道。君子或可从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普遍规律中去关注社会现实、人伦日用。

一是观照历史,要有对历史的反思意识。《为政》记载子张问孔子:“十世可知也?”孔子回答:“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表明,一个有志于道的君子应当具备反思的能力,并不断在对历史的反思中积累、沉淀,以此形成对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深远认识。

二是立足当下,要有“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自觉意识,这是君子的根本精神与价值坚守。

三是洞察未来,要有担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意识。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现代语境下,经过漫长历史演绎和文化积淀的传统“君子”早已超越了其原初意义,成为现代“君子”。现代“君子”作为道德的自觉承担者,不仅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宽阔的历史视野,还能够洞察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趋势,应当成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