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过度的“填报焦虑”大可不必

□林清智

2024年福建省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报进程过半,截至目前,艺术类和体育类本科批、普通类本科提前批、普通类本科批、普通类高职(专科)提前批等批次的常规志愿填报时间均已结束,征求志愿和剩余批次的常规志愿填报还未开启。这意味着,部分家长的高考志愿“填报焦虑”告一段落,其他家长的纠结还要继续。

高考成绩放榜后如何填报志愿是考生与家长的心头大事,尤其是家长,到处搜集相关信息、四处找人商量、参加各种咨询会,焦虑之情溢于言表,有的甚至寝食难安。重视高考志愿填报实属正常。然而,不少家长过度关注就业前景及薪资,帮孩子选择时反复纠结、患得患失,担忧与焦虑随之而来。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渐增大。部分“填报焦虑”正是社会竞争激烈的反映,而要缓解这种焦虑,需立足当下正确看待教育。

当代教育,普惠属性愈发凸显。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攀升,2019年超过50%,进入普及化阶段。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也跟着水涨船高,拥有高等学历者卖猪肉、当保安、送外卖、做环卫的并不罕见,更不用说那些毕业后未就业的人。因此,家长应认识到,上大学只是多了一个受教育的机会,并不能保证毕业后一定有工作,大学文凭绝非就业的通行证。

退一步看,哪怕未能如愿就读理想的高校与专业,也不用太焦虑。选大学和专业并不等同于选职业,离开了校园,抓住应聘机遇或者凭借考公、创业等方式,仍能摆脱高校或专业的限制。何况上大学后,仍有改变的机会——在校期间申请转专业或者选修双学位,毕业之际通过保研或考研奔向心仪的高校。所以,即使录取的学校、专业不如意,也不要一味抱怨,更不要在象牙塔里消极度日,而应认真学习,积极实践,努力掌握更多技能。

再者,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当初的学历并不能保护一生,再高的文凭也只是在求职时起到“粗筛”的作用,进入职场后,真正比拼的是品行、能力、态度、长久的坚持和持续的学习、成长。

漫漫人生路,高考是重大转折点,志愿选择关乎未来,但绝非一考定终身、一选定终生。家长应认真对待志愿填报,听取专业建议,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根据学生成绩、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谨慎做出选择,但大可不必为选择的结果而过度焦虑。我们所处的时代,机遇无限,学校、专业、工作都无绝对好坏之分,人生道路也是多元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