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12版:漳州观察 上一版   
下一篇

古城有“余辉”

本报记者 萧镇平 通讯员 欧东茵 谢雯

航拍铜山古城。 冯木波 摄

文促会的老人现场考察“纶章垂耀坊”。 吴顺江 摄

一条街,一座城。街长八百米,风雨六百年!

顶街是东山县铜陵镇“铜山古城”的核心区,是铜陵古镇的缩影,见证了古城的兴衰变迁。铜山古城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历朝历代孕育了众多杰出人物,如黄道周、唐文灿、唐朝彝等,但还有许多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期待后人去挖掘。

“复兴古城文化!”铜陵古镇里,活跃着一班热爱本地文史的退休老人,10多年来,他们不辞劳苦,用心抢救、发掘出一批又一批的“古城记忆”,促使许多文物古迹获得保护修缮,传统技艺得以弘扬,用他们人生的余辉照耀古城。


铜山古城历史悠久

清晨,已84岁高龄的孙用川约上几位文友,到铜陵顶街古城巡查文保点及古厝的保护情况。用心呵护铜山古城,已成为这些退休老人乐此不疲的日常工作。

东山县是漳州市唯一的海岛县,所在的东山岛是全国第六、全省第二大海岛。铜陵,古称铜山,1956年以前一直是东山县的县城,称为“城关”。

“东山县虽然建县不久,才100多年,但铜山古城的历史却十分悠久!”孙用川说,东山县于1916年正式建县,但在此之前的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就在这里设置铜山守御千户所,为闽海五大水寨之一。

铜山古城建在铜陵镇东北角的岵嵝山沿线上,城墙依山起伏,条石砌成,长1903米,高7米,城内设有守御千户所、总镇衙、卫所中营等主要军事基地。城内西南边有条依城区平行而建的西门大街,是城里通向西门平地的主干道,即今顶街路,全长800多米。

铜山城三面环海,依山而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几经战火损毁,几度重建。“在铜山城驻守的军人,原先由漳州府派兵驻守,由于离家近,官兵经常偷跑回家,不利防御。”孙用川说,于是后来朝廷就从莆田一带调兴化府莆禧所官兵来这里驻守,并允许随带家属。

“军民杂居”也就出现了。军营在附近山上,军属居住在军营的前边,因此民居前的街道就叫“营前街”。后来随着居民增多,营前街两旁民居不够住,于是又在下边再修一条与之平行的街道,并建民居。百姓为了区别,便将“营前街”叫为“顶街”,其下边的街道叫为“下街”。

与东山县其他乡镇各村主要聚姓而居的村庄不同,顶街的居民最早来自各个军户,所以是一个有着黄、孙、马、陈等多个姓氏杂居的地方。

“原来铜山只是一个卫所,起初并非行政建制,初期也没有地方县府所配备的儒学等教育机构,但在历史上却文脉悠长,十分出彩!这是铜山一个特有的历史现象。”孙用川说。

明嘉靖五年(1526年),福建右参政、巡海道蔡潮巡视铜山,在岵嵝山上建立“南溟书院”,同时整合另外两处被称为“崇文书院”和“东壁书院”的乡间教育机构,形成铜山三书院。据《铜山志》记载:“南溟书院以教乡之子弟习书礼焉,菁莪化行,人文蔚起。”自明嘉靖以后的120年间,铜山子弟进甲10人、登科22人,有贡生27人、庠生近500人。铜山自此科甲蝉联,儒贤蔚起,名震闽海,黄道周赞道:“吾乡之子拖船荡桨,亦能文章。”

顶街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古迹众多,包括总镇衙、纶章垂耀坊、南溟书院、漳潮巡检司,黄道周故居、唐朝彝故居、林嘉故居、萧笠云故居,以及故署、名坊、名井等,犹如一幅民俗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

潜心挖掘古城文脉

铜山古城这座文化宝库历经数百年岁月的洗礼,许多宝物都已沉没或深藏在历史的长河中。

挖掘文化宝藏,擦亮铜山古城。2014年5月,当地启动“历史文化名镇复兴计划”, “铜山古城文化发展促进会”(下称“文促会”)应运而生。

文促会会聚了社会各界150多名精英,主力包括孙用川、陈炳文、陈旭山、许培斌、黄友山、吴顺江、陈福、涂汉宁、杨桔平、杨宝孝、林振兴、刘长国等人,这是一班上了年纪的人,包括退休干部、退休工人、退休教师、退休渔民等,当时已74岁的孙用川当了会长。

老人虽老,精力却旺盛。这班老人开始着手整理历史文化资料,包括山川、名胜、庙宇、艺文、古街、古居、人物、旅游路线等,广泛联络御乐轩南音社、文峰诗社、铜陵灯谜协会、天华音乐社、石斋画社、社区和中小学东山歌册传唱队伍等,制定扶持计划。

“我们将散落在历朝各种史志中的材料汇集起来,并进行研究。”作为一名退休老干部,许培斌打心眼里热爱铜山古城。

孙用川、许培斌、陈福等老人,经常通宵达旦地翻阅各种各样的史志古籍,到历史长河中查找蛛丝马迹;也曾经常三三两两结伴到古街古厝里,采风、宣传、查石、拓碑、求证等。

很快,一个聚合古城历史文化资料、兼具宣传功能的“铜山古城网”开通了。一个专门汇编会员研究成果的《铜山古城》内刊也面世,至今已编印178期。2022年,他们又帮助铜陵镇政府建设“1387铜陵历史文化馆”。网站、会刊和展馆共同形成“铜陵历史文化资料库”。

虽是成天研究文史,但这班老先生却不“古董”,除了管理网站外,博客、论坛、微信公众号也操作自如。

据了解,这10多年,这班老人共编著《爱我铜陵丛书》《铜陵文化复兴丛书》《铜城旧事》等数百万字的书刊。

唤醒古城文化记忆

文促会的首批会员中,已有一些老人走了,但这几年来又有一批退休老人陆续加入,接过接力棒。回望唤醒古城记忆的岁月,这些老人感悟颇深。

“我们在记录东山首部县志的修志过程中,就是和时间赛跑,再慢一步的话,这段修志故事就永远没人知悉了!”孙用川说。

比如,东山于1916年正式建县后,当时的名儒李猷明曾任总纂编撰的首部《东山县志》,是东山重要的文史资料之一,手稿成书于1942年,因时局混乱未曾付梓,被藏在家中。李猷明去世后,家人担心手稿遗失遭破坏,将其装箱埋入自家花园。1950年东山解放,其家人将手稿上交政府,存入档案馆。直到1987年,这部县志才得以印刷出版。

“当时李猷明是如何修志的,其家人、族亲是如何保护县志手稿呢?”许培斌说,为了将这段传奇事迹流传下来,他们找到当时84岁高龄的李猷明之子李添镇,请他撰写父亲事迹。李添镇欣然接受,自己口述并由堂弟执笔。就在定稿一个多月后,李添镇便去世了。“若不是整理抢救及时,这些史实可能就永远石沉大海了。”许培斌表示。

马兆麟是东山近现代名人,文促会的老人深入调查马兆麟史迹,特别是故居“瑞书楼”,促成县政府收储瑞书楼,计划建成“马兆麟纪念馆”,打造铜陵古镇的又一个文化景点。

铜山古城的山脚下就是南门湾,现为各地游人到东山旅游的必到打卡点,但是南门湾除了有海有沙滩外,还有故事吗?

“故事很多、很丰富,很有文化内涵!”孙用川说,为了配合南门湾的文旅开发,文促会成员通过整理南门湾历史、文化遗存、风情,先后发表《寻找那条消失的南门湾“康庄大道”》《南门湾的昨天、今天、明天》《南门湾情思》《南门海堤修建史话》等文章以及咏颂南门湾的诗词,提升了南门湾的文化品位。

游人们走过顶街的地标古迹“纶章垂耀坊”时,总会驻足拍个照。这座牌坊是明代朝廷为表彰铜山乡贤唐文灿兴办家乡教育事业而赐立的,是东山县遗存至今的明代唯一一座牌坊,曾破损严重,且牌坊两边还嵌入几座民居。这些年来,文促会多次反复呼吁修复“纶章垂耀坊”,东山县委、县政府成立的“铜山古城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采纳了这一建议,于2022年7月顺利完成修复。

“纶章垂耀坊”的原貌修缮、唐文灿功绩展示等的背后,都有这班老人的汗水与心血。

“这10多年来,文促会这些老人坚持不懈地为‘文化名镇复兴’鼓与呼,为铜陵的历史文化名镇建设作出贡献!”铜陵镇人大主席朱少文说。

铜陵镇党委政府在总结工作中肯定“文促十年”:文史挖掘有宽度,文章撰写有厚度,活动开展有温度,文旅交融有深度,同仁敬业有风度。

目前,铜陵镇正在持续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谋划一批文化发展项目和城市改造建设项目,争创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