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深读 上一版   
上一篇

记者手记

让社工职业“有奔头、有干头”

□本报记者 廖丽萍 邓婕

来自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116.1万人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这支队伍广泛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公益慈善、人民调解、信访调处、青少年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工作领域,正日益成为服务人民群众、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治理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然而,人才易流失、专业人才稀缺等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工行业的发展。这背后是职业待遇偏低,缺乏规范的岗位设置、科学的从业标准,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良好的社会认同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影响。

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将“考证热”的“流量”变为招才引智的“留量”,关键还得让社工职业“有奔头、有干头”。比如,通过提升社工待遇水平,出台社工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综合配套的制度举措,以及宣传普及凝聚社会共识,让社工职业不仅给从业者带来衣食无忧,也带来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成长。只有形成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惠及行业,服务民生。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