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四海传福泽近邦

□陈菁晶

“闽在海中”,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之“海舟以福建船为上”的成熟造船航海技术,使得福建成为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四海通达的航线上,往北至朝鲜半岛,最后抵达日本列岛,往来其间的海船是古代福建和日本友好交流的见证者。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派出第十七次遣唐使团,船队从难波(今大阪南)南下。本次遣唐使团共有520人,分乘4艘遣唐使船。当时的学问僧空海和留学生橘逸势作为使团成员随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吕同行,途中遭遇风难,他们搭乘的第一艘船在海上漂流了30余天后,漂到福州长溪县赤岸,也就是今霞浦县赤岸镇。赤岸的百姓们为空海一行送去淡水和食物,请来医者为伤员诊治。

在赤岸停留40余天后,一行人乘坐修好的遣唐使船前往福州。在福建观察使阎济美的迎接下,空海等人在福州开元寺暂住。在开元寺期间,空海分别写下《灵源深处离合诗》《为大使与福建观察使书》《与福建观察使入京启》三篇作品,成为流传千余年的文宝,也是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在福州停留一个月后,空海等人获准在福建官员护送下赴长安求法,师从大唐国师惠果学习密宗。

两年后,空海携带大量佛教经典、诗文集、书法、佛像、制茶器具等回国,创立了日本最大的教派之一——真言宗,主持编成日本第一部汉文字典,根据中国草书创造了日本文字“平假名”,还首次将中国制茶工艺引入日本,对中国唐朝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誉为“中日友好之先驱”,影响了整个日本民族文明的进程。

真言宗信徒认为福建赤岸是“空海遇难获救的圣地”“空海开运出世的圣地”“空海信徒报恩谢德的圣地”,每年都有不少日本信徒前来朝拜。现今,霞浦县赤岸镇还专门设立了“空海大师纪念堂”。福建不仅为空海大师带来“平安之福”,更成为日后中日交流重要的“一席福地”。

妈祖是起源于宋朝福建沿海的海上保护神,妈祖信仰广泛传播到东亚、东南亚地区,形成了“妈祖信仰圈”,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更是独具特色。妈祖在日本有天妃、天后圣母、妈祖娘等称呼。妈祖信仰由南向北在日本传播,呈现从官方信仰到不断本土化,与日本文化共融共生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随着明洪武年间中国和琉球宗藩关系的确立,海上人员往来和交流的频繁,妈祖信仰传入琉球,受到下至民众、上至统治阶层的认可和推崇,相继创建上天妃宫、下天妃宫,妈祖信仰成为琉球的官方信仰。至明末清初,中日海上私商贸易兴起,该时期赴日商船中福建启航的商船数约占总数的六七成。其中,不少福建海商、船主等流寓日本长崎。这些以海为生的船主不仅在船上供奉天后妈祖,祈求妈祖神灵庇佑平安,后更捐资在长崎建立“唐三寺”(兴福寺、福济寺、崇福寺),在寺庙中设妈祖堂,供奉妈祖。妈祖祭祀活动的参与者,也从一开始的华侨华人扩大到长崎本土居民。江户时期,妈祖信仰作为对航海守护神的信仰,逐步在东日本的海港城市获得更多的日本本土民间信仰者,并通过与日本神道教相结合或将妈祖视为日本的船灵神的方式,完成了本土化的文化变容。

妈祖信仰作为闽人的一方民间信仰,以超乎想象的精神凝聚力,向周边地区和国家传播辐射开来。在日本传播过程中,不仅成为在日华人的守护神,又与日本原有的信仰相融合,融入日本地域社会,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持续的包容力。

诞生于宋代闽地的朱子理学,其代表人物朱熹在孔孟儒学的基础上,融合了北宋周敦颐与程颢、程颐的学说,建构了以“理”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经其整理注释才普遍为世人所了解。朱子学的理论影响遍及全球,其中较完整继承朱子学思想精髓的是东亚地区,尤其对日本影响深远,掀起了日本朱子学的热潮,体现了朱子学理论强大的现实应用性。

朱子学最早的学习和对日传播者是宋末元初为躲避战乱逃亡日本的中国学问僧以及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人。到明朝时期,随着数量庞大的中国书籍进入日本,朱子学也在这一时期大量传入日本,为朱子学在日本广泛传播提供可能。朱子学的发展也从一开始的佛儒一体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诞生了以藤原惺窝、林罗山等为代表的京学派。具有现世道德规范的朱子学有利于维护幕藩体制,因而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江户时代初,德川家康以儒学作为日本国学,之后德川幕府历代将军都以朱子学作为治国的理论基础,各地藩校和寺子屋(私塾)都普及朱子学,出现日本朱子学派的兴盛。一直到明治维新,朱子学都保持着日本官学的地位。

朱子学直承孔孟之道,又发展孔孟之道,使儒家思想系统化、理论化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人民的认同和尊崇。朱子文化是闽人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文化遗产。

由于黄檗对日本的影响,形成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文化形态,因而被称为“黄檗文化”,是闽人智慧在海外传播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中日交流史上的明珠”。

福建作为中日交流的“一席福地”,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以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和先进的科学、生产力,并以海为媒,在一次次远航中传播的不仅是探索自然的物质成果,更有守望相助、信仰坚守、理性仁爱的人类道德思想之光,谱写了地区和国家间文明互鉴的美好乐章。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