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厦大群贤楼:“嘉庚建筑风格”典型之作

□陈茜露 杨静

20世纪20年代的群贤楼群

群贤楼“中式屋顶装饰与西式屋身构筑”

群贤楼位于厦门大学西校门,始建于1921年5月,是厦门大学最早的建筑,象征着厦大的诞生与发源,于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群贤楼是群贤楼群中最高的主楼,坐北朝南,砖石木结构,占地面积1334平方米,建筑面积2725平方米,为三段式建筑,两侧为护楼,建立之初是作为校舍建筑,现为厦门大学校史馆及陈嘉庚纪念馆,是“嘉庚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作。

群贤楼由爱国华侨富商黄奕住费资10.9万元捐建而成,楼群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规划设计。起初墨菲将群贤楼群沿着海岸线分布,形成品字形,后因嘉庚先生担心占用学校演武运动场的面积而改成一字形。嘉庚先生曾说:“我要站在长廊的尽头,看那从第一栋大楼到第五栋大楼下面走过的厦大学生。”

落成之时,有人建议取名“嘉庚楼”,当即被嘉庚先生否定,并经过一番思考后取名“群贤”,源自王羲之《兰亭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及荀子《非十二子》“壹统类,而群天下之英杰”之义。

群贤楼建筑主要是采用了中轴对称建造形式,主楼与两侧护楼建筑呈对称布局,建筑楼体的线条简洁刚健,结构稳固而厚重,具有典型的西方古典建筑的庄严肃穆与稳定均衡之感;屋顶主要采用闽南传统的重檐歇山绿色琉璃瓦顶,其绿色琉璃瓦是嘉庚先生直接给予的意见,在给当时的厦门大学庶务陈延庭主任信中,明确要把群贤楼中庭及两侧的同安楼和集美楼均采用绿色琉璃瓦。

在当时的福建并没有生产绿色琉璃瓦,陈延庭特意从佛山定制,形成典型的中式屋顶建筑。同时,采用闽南传统建筑的五架坐梁式栋架构建,且架内“三通五瓜”木梁,前后各加一步架,并加有垂莲柱(吊筒)、瓜筒、斗拱、狮座、托木、脊鸡舌、随枋等精致木雕装饰,以及屋脊尾端卷草上扬,山墙及屋檐下采用传统灰雕泥塑及木雕垂花装饰,构成凤凰、云纹、花草等精美图案,构成群贤楼建筑结构与装饰的中西融合之典型特色。

群贤楼建筑墙面主要采用花岗岩清水墙砌成,中间凸出部分有四根石柱,高两层,各为8块花岗岩石拼接而成。柱间下部为3个半圆形石拱门,上部有3个田字形石窗。两侧的护楼为两层,是典型的西式洋楼建筑,石砌外墙南面是走廊,屋顶采用双翘脊歇山顶,脊尾呈燕尾式,其脊尾起源于南宋燕尾式的“三川脊”。护楼与中部主楼两边向中央依次抬高,高低错落,富有节奏感,呈现出均衡的比例关系。

群贤楼一层主要运用南洋欧式半圆形拱券形成架空的外廊式空间,二楼外廊则为方形的开口,中间装饰多立克柱式,细部再饰以南洋殖民地式的拼花等装饰元素,形成西式柱式和拱券构图,产生了方墩与圆柱交替的空间效果。整体呈现出古典建筑的恢宏大气之美,闽南传统翘脊为端庄恢宏的楼体增添上翘、轻盈的灵动美,又融合了西方殖民地折中风格的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但协调统一的风格特征。

1938年5月,日寇炮轰厦门,厦门大学大部分建筑遭到破坏,仅剩群贤楼保持完整;1946年6月1日,厦门大学师生开始回迁,群贤楼主楼北部增建了二层石结构建筑,建筑平面也从一字形构图变为T字形构图;此后分别于1956年、1980年、2006年和2009年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群贤楼进行修缮保护工作。

嘉庚先生侨居海外期间,欧美建筑正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折中主义时期。在侨居地建筑文化的耳濡目染下,嘉庚先生形成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并结合闽南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建筑特色和西方外廊建筑形成灰空间可通风散热的优势,创造出了新的建筑风格“嘉庚建筑风格”。与早期“嘉庚建筑风格”对西式建筑的崇尚与僵硬的模仿不同,群贤楼寻求中式屋顶与西式屋身之间的融合,代表着嘉庚先生设计思想融合阶段的到来,也被称为嘉庚风格的“第二阶段”。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