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卖碳”,厦门“点海成金”

□本报记者 廖丽萍 戴敏

厦门翔安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是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碳中和项目所在地。(资料图片)

碳汇是什么?碳汇如何交易?与生活生产又有何关系?12日,记者一行在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找到了答案。

“选择出行方式,再输入出发地与目的地的里程数,点击‘计算’按键,这趟行程的碳排放量便被精确地计算出来。”站在个人碳中和“计算器”的电子屏幕前,厦门产权交易中心综合部副经理王博一边操作一边介绍。

在他的演示下,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个人乘坐飞机从厦门飞北京,距离大约2000公里,约产生364.86千克的二氧化碳,需要种一棵树经过72.1天进行抵偿。而通过中心的碳中和平台,个人可以支付购买碳汇,实现碳排放的抵消。

“购买碳汇后,将获得一张碳中和证书,也就完成了个人碳汇交易的全过程。”王博说。

碳汇是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包括了森林碳汇、耕地碳汇、草地碳汇、海洋碳汇等。“双碳”战略目标下,碳汇激活了森林、海洋等生态系统潜能,成为撬动绿色发展的一个支点。

小到个人的绿色出行,大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如何挖掘交易场景,让金融应用创新与生态价值实现相融合,实现“点绿成金”“点海成金”?厦门通过“卖碳”,持续探索全国领先的新路子。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超30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无疑是厦门生态价值转化的聚宝盆。早在2017年,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就参与制定了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碳中和项目方案,在国内率先运用红树林海洋碳汇实施碳中和,这是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历史上第一次实现“零碳排放”,也是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在海洋碳汇方面的首次尝试。

2021年,厦门产权交易中心通过成立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与国内海洋碳汇领域的院士团队合作,创新开展海洋碳汇交易。目前,平台已与国内多地检察院、法院开展“生态司法+碳汇交易”合作,海洋碳汇交易累计达17万吨,占全国蓝碳市场一半以上。

“把绿色金融和民营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海洋碳汇也成为我们创新探索的重要抓手。”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董事长连炜说。

不久前,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携手保险公司推出全国首单蓝碳交易财产安全险,为民企厦门伏特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参与2000吨蓝碳交易项目提供绿色保险,探索开展绿色金融与蓝碳金融融合发展。

在厦门伏特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善洲看来,蓝碳交易财产安全险解决了企业在碳汇预交易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也让像他们一样的民营企业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绿色低碳的发展队伍中。

以蓝碳交易为代表,厦门正着力构建独特的“山顶到海洋”生态价值交易体系。2022年5月,厦门产权交易中心为同安军营村、白交祠村发放全国首批农业碳票,并设立了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提供农业碳汇开发、测算、交易、登记等一站式服务。目前,平台已完成农业碳汇交易达28万吨,成功完成国内首宗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及全国首例垃圾分类碳交易,同时,以农碳交易为抓手,助力打造“闽宁协作”升级版。

碳汇交易的厦门经验,也在走出福建,走向国际化。今年初,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运用海洋碳汇,助力联合国工发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代表团参加联合国环境大会的非洲行实现了全程碳中和。此外,中心推动完成了“一带一路”航线碳中和,打造“一带一路+双碳战略+乡村振兴”的新机制,创新实现了“金砖+碳交易”“金砖+碳中和”“金砖+绿色金融”。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