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经济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芗城淡水鱼,何以“游”向全国市场?

本报记者 杨凌怡 通讯员 刘钦赐 郑文典 文/图

合作社村民在捕捞鲈鱼。

最近一段时间,一辆辆满载鲈鱼、江团等淡水鱼品的货车不断从漳州市芗城区的泽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驶出。这批鱼品将被运往北京、河南、山西等地,抢抓北方市场。

在泽鲜合作社养殖基地里,一批批自动化增氧设备和自动投料设备有序运转,还有更多鲈鱼等待上市。合作社负责人陈锦辉介绍,这批鲈鱼的集中上市期将延续到国庆。今年鱼鲜市场走俏,鲈鱼的价格水涨船高,卖到36元/公斤。在泽鲜合作社位于诏安的苗场里,今年新购入的30万条澳洲鲈鱼鱼苗茁壮成长,预计将于今年底上市。

记者了解到,目前,芗城区淡水鱼产业养殖面积共11025亩,年产量12877吨,全区从事淡水鱼产业人员3200余人。一个沿海城区为何能崛起淡水鱼产业,乃至开拓北方市场?“良种+良法”,就是其成功密码。

新品种带来新效益

芗城养殖淡水鱼由来已久。但发展之初,养殖户大多在自家水塘投放黑罗非、鲫鱼等鱼种,规模小、价格低,难以带来效益,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层面。

2019年,几名台湾商人到石亭街道董坑社区投资兴产,带来江团、淡水石斑等鱼苗品种,还引入先进的养殖技术。一尾小小的鱼苗,带来升级“密钥”。

“养便宜的鱼种,一样要花功夫,为什么不养价格更高的呢?”陈锦辉说,受台湾商人启发,他们在当年成立泽鲜合作社,将低效鱼种替换,引入鲈鱼、江团、鳜鱼以及美国斑点叉尾鮰鱼等特色水产品,提升亩产效益,并逐步打开国内市场。

尝到好鱼种的甜头之后,陈锦辉更进一步。前几年,他在诏安县承包了一块地,用来培育鱼苗。他到广东等地察看当地卖得好的鱼种,继而引进相应品种的鱼苗,尝试在苗场培育养殖。

“鱼苗能不能养得好,在市场上能不能卖出价格,这些都是未知数,需要试错。”陈锦辉说,在合作社的加持下,新品种鱼苗可以在社员养殖场测试适应性和市场接受度;打开市场之后,再将苗种、技术分享给其他的养殖户,不仅大幅降低试错成本,对当地淡水鱼产业发展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新模式打通新渠道

“良种”先行,要有“良法”加持。

“在以往的销售模式下,村民自担风险,不愿意投入,产业升级就会有滞后的隐忧。合作社的模式创新,则给农户们创造更安心的养殖方式,自上而下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芗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志福说。

合作社模式怎么创新盘活?

陈锦辉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加入我们的合作社,我们可以提供‘一条龙’的服务模式——鱼苗、饲料、动保都由我们来提供,养殖户只需要把鱼养好,其他都不用担心。对第一次购买新鱼苗的农户,我们还提供上门技术指导的服务。”此外,养殖后的成鱼,合作社也按统一价进行收购,最大限度地帮助养殖户降低风险。

“合作社统一回收销售的模式,解决了养殖户销售渠道的问题,我们也能凭借更大的产品量促成更多合作。”陈锦辉说,他们和安徽的一家预制菜加工公司达成合作,构建起稳定的供应链条和产品销路。在新的合作模式加持下,合作社成立至今,已吸纳周边80户村民加入成为社员。

“新品种带来新效益,新模式打通新渠道,‘良种+良法’让农业产业不断焕新,实现高质量发展。”陈志福说,接下来,当地还要将这一模式推广到更多的农业产业上,带动全区农业结构转型升级。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