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温暖的土灶

□林美聪

小时候,最喜欢看夕阳西斜下的炊烟袅袅,那是母亲正用土灶生火做饭。

土灶是闽南农村家家户户必备的“镇家之宝”,多用砖加泥巴砌成,高约一米二左右,由灶口、灶膛、灶台、灶体、烟囱五个部分组成,方方正正,却承载着一家老少一日三餐的重任。无论多么贫苦的岁月,只要土灶上升腾出热气,日子便有生机。温暖的土灶,总能给人心理上的慰藉。

当地人将女人称为“锅边转”——女人一辈子在土灶和锅边忙碌。母亲就是这样的乡村妇女,灶台是她一生都离不开的舞台,在袅袅炊烟和氤氲热气中养大我们姐弟。

清晨一起床,母亲就开始围着土灶打转。父亲往灶膛里塞一把柴火,火苗便腾地冒出来,母亲则切菜、炒菜,叮叮当当。两人隔着烟火有说有笑,家长里短,春种秋收。灶台上热气腾腾,一天的希望也随着熊熊烈火燃烧起来。

那时候生活清苦,可母亲却像魔术师,土灶就是她的“魔盒”。利用这个简陋的道具,为正在长身体的我们变出过许多美食。锅巴、饺子、红薯饼,如果有碗南瓜粉蒸肉更是像过年似的欢快。粗茶淡饭余味香,我们的欢声笑语常常穿透老屋的墙壁在乡村的空中四处飘散。

冬天的晚上也格外温暖。我和姐姐总喜欢抢着挤在母亲身边,看着从灶口飘出的火苗将母亲平静的脸映红。我们看着火苗兴奋地跳跃,等待锅里香气四溢的饭菜赶快熟透。赶上母亲心情好时,还会奖励我们两个大红薯,往灶膛的火堆里一扔就可以等着吃上一顿美味的“烧烤”。吃完饭后,母亲接着在灶台上收拾碗筷,此时便是我们最期待的时刻——掏出烤红薯,那可是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姐弟最喜欢的零食。

随着时代发展,土灶逐渐退出生活舞台,液化灶随之登场,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等新鲜的“配角儿”也联袂出演。可即使是有了煤气、电器,母亲依然留着那方土灶烧火做饭,父亲笑话她跟不上时代,她却得意地说:“家里柴火有的是,烧出来的饭菜又香,何必浪费钱,有那钱还不如存着给孩子们……”

温暖朴实的土灶就像母亲经历的一生,始终为我们保留着最热闹、最温馨的港湾。每次回家,母亲会提前备好自家养的鸡鸭鹅鸽,人到齐了便开始洗锅、热锅,这可是父母平日在家都舍不得吃的美味。妈妈掌勺,姐姐和妻子切菜,我负责添柴,全神贯注地听母亲吩咐:“再掏掏,让火大一点。”“好了,这把柴烧了就刚好……”父亲则坐在一旁听我们聊着外面的工作、生活,偶尔也说说家里的变化。谈笑间,一大桌饭菜好了,其乐融融。

后来,家里的厨房要装修改造,实在容不下那方土灶,再加上母亲上了岁数,挑柴劈柴愈发费劲,父亲趁机劝说,可她执意要将土灶留下。无奈之下,父亲只好在厨房前再搭一隅收容它。有一回我实在忍不住问母亲:“现在家用电器多方便啊,你何必那么辛苦生火做饭?”她却笑着说:“不辛苦,有炊烟升起的地方才是家嘛……”瞬间,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