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体育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六十七载陪伴柘荣凤岐吴氏大宅,对文管员吴思铨来说,其实是——

与岁月深处的“家”相守

□见习记者 庄然 通讯员 陈丽彬 游芳芳

吴氏大宅全貌 林文强 摄

吴思铨在正厅巡视。庄然 摄

“杖朝纪瑞”匾额讲述的是清朝皇帝允许吴氏先祖上朝拄杖。庄然 摄

一进牌匾上书“凤岐聚秀”。庄然 摄

正厅牌匾上书“廉慎家风”。庄然 摄

晨曦初破,穿过薄雾,拂过斑驳的墙头。年近古稀的吴思铨静静坐在古宅正堂右侧的条凳上,目光穿透岁月的尘埃,儿时的景象仿佛一幕幕在眼前浮现。

这是凤岐吴氏大宅文管员吴思铨几十年来的日常。10多年前的一个除夕夜,习惯早起的他巡逻时发现了火情,救下了这一距今284年的文物。

生于斯,长于斯。宁德市柘荣县凤岐吴氏大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一般人而言,这里是周末休闲的好去处,是考古、文物、艺术的研究载体,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范式模板。而对出生在这里的吴思铨来说,大宅简单、质朴、温暖,是守望了一生的“家”。

忘我工作意外致残

——“做人求一心安而已”

从柘荣县乍洋乡政府驱车15公里,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郁郁葱葱的竹林将一行人环抱。村民在田间劳作,清脆的鸟鸣在耳边回响,时间变得慢了下来。

到达吴氏大宅,气宇轩昂的高耸石门旁,67岁的吴思铨正拄着拐杖等着我们,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他精神矍铄,如常青松柏,无丝毫老态。

“小林,快过来!”看到乡政府的工作人员林振平,吴思铨像看到亲人一般乐开了花,大老远就挥手打招呼。他说:“有小林和我一起守家,别提有多放心了!”

吴思铨口中的“家”——凤岐吴氏大宅2013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于1740年(清乾隆五年),距今已有284年历史,是闽东第二大古民居。

老人热情地带着我们拾级而上,参观这座在当时耗资甚巨的古宅。

走上第一级台基,左前侧门楼为单檐砖木构,两旁连接空斗砖墙。其青砖能防火,里面立有竹子易传音,能防盗。

“就在这摔伤的。”吴思铨指着护坡说。数年前,他像往常一样做着清除杂草的工作。那天,他拿起铲子,小心翼翼地爬上梯子。就在他专注铲草时,意外发生了。

一块松动的砖块在他的脚下突然滑落,他失去了平衡,从梯子上摔了下来。摔落的瞬间,他的腿首先着地,承受了所有冲击力。

吴思铨感到一阵剧痛,随即意识到自己的腿可能受伤了。痊愈后,老吴落下了残疾,只能拄拐而行。

“不后悔,能让这里维持干净整洁,大家来看的时候能夸几句好,就值得。”对自己的付出,他轻描淡写。

一进的正面横额行书“凤岐聚秀”,背面行书“仁义为庐”,字体隽秀、遒劲有力。

据介绍,“仁义为庐”取自《庄子》,意为仁义如圣王贤君外出时居住之所。吴氏古宅最初的主人吴应卯据传是个乐善好施的人,他以此告诫后人应以“仁义”安身立命。吴思铨是吴应卯的第十五代裔孙。

相传,吴应卯系春秋五霸之一吴王夫差第104代孙,共为他的四个儿子元、亨、利、贞建四座房屋。亨在柘荣乍洋乡凤岐,吴思铨正是这一脉。

吴思铨说,先祖代代口耳相传,从小耳提面命,“做人求一心安而已,时时刻刻记得做个好人”。

给了大宅第二次生命

——“愿一生守在这里”

推开宅门,一股淡淡的木香交织岁月的气息缓缓飘来。木雕与石雕,或藏于门楣之上,或隐于窗棂之间,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栩栩如生。

抬头见喜,低头见福。天井两旁的花窗中央用木条隔出双喜图,木柱底下的灰绿柱石雕刻着蝙蝠。抬头看,二进楼上正中的花窗是双寿图,寿字圈外是多籽石榴,寓意长寿多子。

吴思铨很自然地与我们说起他小时候画木雕的事。那时,他和同族的小伙伴经常在院子里嬉戏,其中一个项目就是看谁能把石雕、木雕画得更像。“我每次都输给几个姐姐,从来没赢过她们。”他说,儿时调皮,被长辈教训,姐姐们总护着自己。

说着说着,他的眼眶有些湿润了,“姐姐后来都搬去外地了,希望她们能常回来看看”。

据介绍,吴氏大宅是北方封闭四合院与南方开放式庭院有机结合的代表。严实的合院间以天井相连,天井两旁的花墙上以花窗借景,墙外花草忽隐忽现,盈溢出含蓄之美。建筑风格凝重不失轻巧,端庄不失调皮,如情窦初开的少女,跃跃欲试又不忘矜持。

走进大堂,宽敞明亮。堂中牌匾“廉慎家风”“杖朝纪瑞”醒目庄严,教育吴氏子孙穷达不堕、兼济天下。

牌匾右侧放置着吴氏先祖的神龛,隐约能看见灼烧的痕迹。

2007年的除夕夜,新年的第一缕曙光尚未到来,吴思铨已早早起身,手持手电筒开始巡逻。突然,他注意到神龛处有青烟升起,火光若隐若现。

他快步走到天井的水缸旁,提起满满一桶水,攀爬上4米多高的木梯。在危险的边缘,吴思铨冷静地将水桶中的水倾倒而下,准确地浇在了火苗上,及时将火势控制住,大宅幸免于难。

“现在有了党委和政府的力量,大宅更加安全了。”老人告诉记者,自2017年起,当地党委和政府持续不断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扶持不仅有资金上的,更涵盖了政策制定、人才培养、技术引进以及公众宣传等多个方面,为文物保护工作注入更多力量。

在风雨到来前对大宅易受损部位抢险加固,年过花甲却能熟练使用消防设备和器材……一年365天,吴思铨几乎没有一天离开过古宅。在修缮保养、杂草清除、公共区域保洁、用水用电安全等保护文物建筑的各个方面,他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也许是因为,自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吴思铨便与这座古宅结下了不解之缘。母亲哄他入睡,父亲细说家史,姐姐挡在身前护着他的背影……这里有他一生的记忆,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家族的故事与温情。

所以,老人的心愿很简单——“愿一生守在这里”。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