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送秋

□王雪玉

埕头桂花香馥馥,雁鸟排字云中连;小娘仔送秋盘担担,米粉月饼加猪脚……一首莆仙童谣《做秋》,细腻地描写了莆阳大地中秋节送秋、赏月、拜月、尝月饼等温馨和乐的独特礼俗。这些礼俗历经千年承袭,已形成一种古朴厚重的乡土文化,彰显民俗风情五彩缤纷的生活底色。

中秋时至白露节气。农历八月初一到十五的吉祥双日里,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办盘”担回娘家给长辈“送秋”。此时,你会在沟沿林荫下、流水石桥上、拥挤码头旁,看见身着红衣衫裤或红衣黑裤的兴化妇女,一手撑着红伞,一手牵着小孩,肩上挑着红盘担,颤颤悠悠你来我往。

送秋,送秋,迎来送往间,全在这一担情意沉甸甸的红盘担之中。

“一担盘”用深山细藤编织,一头各五盘,形状俱圆,每个盘盖正中缠绕着大写的“喜”字。“一担盘”的底下是大盘,最上头是尾盘,自下而上,依次缩小,层层叠加,形成一个圆塔状;盘担中所装礼品,荤素搭配,各具特色。每盘食物上方,还需贴一枚用红油纸铰出来的“福”或“寿”字盘花,既凸显喜庆效果,又溢满暖暖心意。其中,米粉、妈祖面和猪蹄或猪腿肉必不可少,米粉细如丝,素白若雪;妈祖面绵长劲道,爽滑可口;猪蹄营养丰富,延缓衰老。这些皆寄寓兴化妇女最纯朴的孝亲愿景——希望至亲长者腿脚有力,健步如飞,顺遂平安,福寿有余。

故乡月明,佳节情浓。难忘少时跟随母亲回贤良港给外祖父母送秋的情景。

中秋前夕,秋收间隙,母亲择定吉日“办盘”走娘家送秋。是日一早,她唤我们起身洗漱换上新衣裳后,转向近邻借来红盘担,不无考究地将妈祖面、米粉、猪腿肉、秋饼、香菇、豆皮等食品依序装盘。准备就绪,母亲低头侧身挑起盘担,辞别祖母,我们仨紧随其后,徒步而行。

从家中至外祖父母家三公里路程,母亲归心似箭。

她齐耳短发,一身红衣黑裤,肩挑数十斤重的盘担,在羊肠小道和湿滑码头上一步一颠,中间三回在路旁歇脚。看着母亲汗流气喘,趁休整时,我们几回争着轮换肩挑盘担,都被母亲笑着一一拒绝。

终于在拐弯处,大舅出现,他赶忙上前从母亲肩上接过红盘担。外祖母倚门盼望,母亲紧步上前,母女俩手挽手进厢房,亲热地拉起了家常。外祖父忙活着收盘,并将下海捕获经曝晒后的虾米、巴浪鱼干、墨鱼干等海货回盘。

那一送一还的接盘、收盘、回盘及聚餐、话家常等场面,岂止热闹,道不尽此中亲情人伦,温馨感人。

每每送秋返程,母亲必定绕道上后厝,将收盘后剩余的食品全部孝敬阿木叔公和三六婶嫲,我和姐姐看着最喜欢吃的秋饼一个不剩,心疼不已,却不敢作声;暮色四起,在阿木叔公和三六婶嫲的催促下,母亲挑起盘担携我们仨,依依不舍起身辞别。

回到家中,我和姐姐向母亲撒气,埋怨她把剩余的秋饼都送阿木叔公家;母亲笑呵呵打趣:你俩长大后嫁人了“办盘”,我和你们阿嫲等着吃秋,秋饼我一个也不收!我和姐姐听完,羞赧不语。

埕头上,圆月下,一家老小围坐在八仙桌旁,呷着芋头滚米粉、海蛎汤、焖豆腐、五花肉炖菜头等农家菜品,我们心中充溢着团圆的欢喜。

吃过中秋夜菜品,月华如练,桂影婆娑。一家人移座埕尾,沉浸在如水月色中,我们仨兄妹手指天上月,高声诵读着莆仙童谣。

又是一年中秋至,外祖父母长眠地下三十余年,母亲不再担盘送秋;家中不再种红芋头,中秋夜八仙桌上仍有一道炒米粉,加了肉丝、虾仁、干贝、海蛎、芥蓝菜等配料,唯独没加芋头,且少了祖母的喊话……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