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第09版:理论周刊·求是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吴德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我国有14亿多人口,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始终是我国发展的一大优势。当前,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对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保持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的意义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就业优先发展战略的题中之义。首先,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协同并进。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强调,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这意味着,在制定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对就业的影响,确保经济增长能够带来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其次,有利于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促进就业结构升级。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依赖,促进就业结构向高端化、技能化方向转变。再次,有利于实现创新创业型就业扩张。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强调,创新创业是高质量就业之源。在数字文明新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就业发展战略,要求大力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和成本,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鼓励更多劳动者通过创新创业实现高质量就业,并带动更多人充分就业。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和实践。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就是在发展目的上一切为了人民,在发展主体上一切依靠人民,在发展效果上一切由人民检验。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努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至关重要。其中“共享”发展理念,就特别强调了人民主体地位,要求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其核心在于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核心要义是: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安全,发展无从谈起;没有发展,安全也终将不保。一方面,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要求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小微企业、鼓励创新创业等方式,创造尽可能多的充分就业机会,确保经济增长的成果惠及更广泛的人群,避免经济快速增长而就业大幅萎缩的情况发生,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另一方面,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有利于激发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的路径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不同的发展方式,具有不同的就业效应。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根本途径在于高质量发展。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就是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升经济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在全社会形成劳动者就业扩容提质和现代产业体系良性互动发展的新动能、新格局。当前,要进一步着力强化高质量充分就业导向,厚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新动力,努力实现劳动者就业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构建就业与产业相协同、劳动者培养培训与岗位需求相适应、公共就业服务与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相补充的高效就业对接体制机制,力求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

其一,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不同产业和企业具有不同的就业吸纳能力。传统产业和企业仍然是我国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当前,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我国经营主体的90%以上,吸纳城镇新增就业80%以上,是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就业形势持续向好的活力源泉。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解决好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等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提升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就业比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有文化、有技术、有市场经济观念的各类城乡劳动者根据市场需求到农村就业创业;切实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经营中的困难,降低经营成本,改善营商环境,拓展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激发年轻人的创业潜能,更好地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

其二,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动人才资源高质量就业。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目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每年理工科毕业生超过发达国家理工科毕业生总和。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而新质生产力发展则为人才资源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不断创造大量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源附加值的岗位,满足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充分就业需求。但我国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缺乏,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亟待完善。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着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实现人才资源高质量充分就业。

其三,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开拓就业新增长点。新世纪以来,我国众多行业和企业开展了“互联网+”的模式创新,新业态应运而生。新业态不仅培育了经济发展新动力,而且形成多层次、多种类工作机会,在拉动就业创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基于平台经济的各种新就业形态,深受年轻人喜欢,已经成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要按照审慎包容原则,不断优化监管模式,改进和提升监管水平,在发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新业态新模式起到吸纳和扩大就业“蓄水池”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增强从业者的职业归属感,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不断提高新业态新模式从业者的就业质量,更好地发挥新业态新模式在促进高质量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