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忆亨阳

□林叶青

初到南靖之际,便听说庄亨阳的大名。偏远的南靖小村庄里,走出了一位清代名宦、数学家、文学家。于是,我迫不及待前往奎洋镇上洋村,想要一探究竟。

南靖县奎洋镇上洋村,山林茂密、风光秀丽,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庄。进到村子,当地人为我指向一片开阔的土地,那里就是我要去的地方——亨阳园。拾阶而上,一座高大的牌坊映入眼帘,“亨阳园”三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肃穆的纪念馆就安静地坐落于蓝天白云之下,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驻足于此,读着庄亨阳生平功绩的文字介绍,我内心难以平复,思绪万千。恍惚间,仿佛看到他在陋室里夙兴夜寐、伏案钻研;看到他面对来势汹涌的洪水,振臂一呼“吾愿与百姓共患难”;看到他在朝廷之上激昂陈词,为福建沿海民众无畏请命……“君之生不怍于人,死不愧于天!”曾任礼部侍郎的清代著名文学家方苞为庄亨阳作的墓志铭,无疑是对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1686年,庄亨阳出生在上洋村一个贫苦的家庭,他自幼天资聪敏,刻苦用功。庄亨阳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中进士,历任山东维县知县、江苏徐州知府、江南按察副使等。他学术上涉猎广博、触类旁通,其诗“文词雅健清新,兼有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其书法“遒劲有力,龙飞凤舞,变化无穷”。此外,得益于清初康熙皇帝重视西洋算术,聘请外来人士翻译西洋数学,庄亨阳师从李光地,旁涉九章,对《御制数理精蕴》等西算书籍深入钻研,并把自己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际和河防工程之中,后编成《河防算法》。又被乾隆皇帝看中,点名收入《四库全书》之中,名为《庄氏算法》,并为后世数学界所推崇。其所作的《秋水堂集》关乎国家兴亡、百姓安危,鞭辟地方兴革、风俗教化;上达天文自然,下通数理科学;篇末还录有天文历法,阐述之精确,见解之独特,亦文亦理,内容广泛。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实为难能可贵。

在庄亨阳所处的年代,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正蓬勃发展,世界发生着跨时代的巨变。而清廷此时正在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大清律》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一切官员及军民人等,如有私自出海经商,或移往外洋海岛者,应照交通反叛律处斩立决。庄亨阳经过仔细的调研和全面的论证,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写下了《禁洋私议》一文。文中详细阐述了开放海禁、发展海外贸易的必要性,他特别指出,福建地处海隅,人满财乏,唯有依靠海外贸易才能缓解经济压力,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同时,他批评了海禁政策导致的种种弊端,如商民流离失所、财富外流、国家税收减少等等。为了得到认可,他还创新性地提出新的治理手段,认为:“为今之计,莫如听其自便,不给照,不挂号,令海船得以及时往返,不遭恶风,无覆破之患,此上策……其年久在限外回者,令自供籍贯,造册报官存察,到家安插后,陆续取其族长或邻居甘结,地方官不得藉端蒙骗。”庄亨阳的这些主张深得蔡新、方苞等开明士大夫的支持,他们联名向朝廷上奏,请求重新调整海禁政策。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冒死进谏,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才正式批准恢复对南洋的贸易。遥想当年,重新开放后的港口集市开张,车水马龙,商船接驳,浩浩荡荡。江岸攒动,锣喧与人声鼎沸;月港竞渡,扬帆和旌旗如洪,场面何其壮观!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正月,一生忧国忧民的庄亨阳在徐州由于疲劳过度,心力交瘁,旧病复发。弥留之际,同僚前来看望,发现他盖的竟是一床破棉被,箱子里没有一件新衣和其他像样的家当,在场之人看到后无不流下泪水。庄亨阳带着对家国的眷恋和不舍离去,当地百姓得知这一消息后,停止商店营业,痛哭流涕自发上街为他送行。儿子庄修在操办丧事时,也按照父亲遗愿,一切从简,将灵柩归葬家乡奎洋。乾隆十一年(1746年)三月,庄亨阳的灵柩归葬于家乡上洋。

悠悠九龙江,滔滔碧海情。如今,每逢重要节日,无论是乡邻四里,还是莘莘学子,抑或是海外华侨,回到上洋时,都会到亨阳园瞻仰先生,祀奉上他爱吃的艾草粿,掬一杯家乡的米酒,深切缅怀他光明磊落的一生。庄亨阳用自己的贤德和敢为照亮了海疆大地,用廉洁和奉献守护了朴素民心,其精神品质如海潮涌动、源泉不竭,激励着无数后人向海而歌,奋勇前行。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