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周刊·读书 上一版   
下一篇

晋江诗人丁炜与《问山诗集》

付蒙蒙

《问山诗集》书影

晚清进士、诗人林骚曾说:“泉州诗人可争中原旗鼓者,前有丁雁水,后有潘国渠。”潘国渠即潘受,曾任华侨领袖陈嘉庚的秘书,是新加坡的国宝,因诗书双绝受到钱钟书、章士钊等人的赞誉,而丁雁水则鲜为人知。

丁雁水即丁炜。丁炜(1631—1701年),字澹汝,号雁水,福建晋江(今泉州市)人。丁炜出身于清初文坛上一个罕见的文学世家,其高祖丁自申、祖父丁启浚都做过官,有著作,是当地的知名人士。丁炜的弟弟丁(火+阜),族人丁启汴、丁奇昆均善于诗文。丁炜在清初诗坛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是这个文学世家中有着突出成就的一员。

《清史稿》载:“丁炜,(又)字瞻汝,晋江人,诸生,工诗,有吏才。(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定远大将军济度统师取漳州,诏便宜置郡县吏,得试士幕下,拔炜第一,授漳平教谕。”后任鲁山县丞,累官至湖广按察使,曾受到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的嘉许。“后官献令,地僻事简,得肆力于诗歌古文。复与王贻上、施愚山、宋荔裳、叶井叔诸公切劘,卓然成家。”(林寿图《丁雁水幼年诗》,载上海《文艺杂志》1914年第10期)丁炜在清初闽中诗家中声名仅亚于周亮工,清代文豪王士祯将他与宋荦、王又旦等并称为“金台十子”,将他归入“闽诗派”。

丁炜清冷纯净的风格在康熙诗坛上颇能独树一帜。在关于他的介绍史料中,多有“工诗”“雅善诗”的记载。丁炜自述:“诗道,性情者也。性情之所发,怫者,不可使愉忻者,不可使戚。”比较追求自然、神韵。其诗作追求唐人风格,多清朗可诵,有中晚唐的格调,以“丽而则,清而腴”著称,为王士祯、朱彝尊等所推重,其诗集都是经王士祯、施闰章评定的。王又旦《将至赣寄丁雁水佥事》其二称他“清诗一首世应无”,以“清”字论其诗,恰如其分。沈荃也称其诗“清者不癯,华者不缛”(《问山诗集序》)。

尤以五言诗著称。王士祯评说:“闽诗派,自林子羽、高廷礼后,三百年间,前惟郑继之,后惟曹能始,能自见本色耳。丁雁水炜亦林派之铮铮者。其五言佳句颇多。”其常被吟诵的诗句有“青山秋后梦,黄叶雨中诗”“莺啼残梦后,花生独吟时”“花柳看憔悴,江山待祓除”等,《文苑传》载:“炜刻意为诗,力追唐宋诸家,济南王阮亭亟称之。与海内十子齐名,文亦具体。”

清代诗人、评论家林昌彝《论本朝人诗一百五首》(见《海天琴思续录》卷八)论丁炜诗云:“短句长言尽入情,独吟花发妙天成。梅花春色诗中境,别有幽香入梦清。”首句用朱彝尊的话:“雁水诗直者不伉,绮者不糜。约言之而可思,长言之而可歌,先生之诗可谓善学唐人者矣。”也有人认为其诗“格调兼有唐宋,能稍变闽音,恨未臻于神化”。

《十子诗略》《国朝诗综》等都选录过丁炜的诗作。民国时期,曾任大总统的徐世昌所编的《晚晴簃诗汇》也选录过丁炜的作品。郁达夫在《闽游日记》中称,1936年2月20日,在福州南后街逛书肆时,曾购买过“晋江丁雁水集”。想必就是《问山集》。

鲜为人知的是,《问山集》还曾一度被列为禁书,予以销毁。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四月十七日,丁炜《问山集》在《四库全书》内列入存目,但乾隆阅看时指出“字句谬妄之处”,因此此书被撤毁。负责“四库”的大臣们还恐怕其他存目书有违碍应毁之本,又专门派员复阅办理。大臣上奏称:“前蒙发下丁炜所著《问山集》四本。臣等详细阅看,其中字句谬妄之处,谨逐一签出呈览。查是书,经两淮采进,现在《四库全书》内列入存目。前此,该总纂等因存目书内恐有违碍应毁之本,呈请总裁奏明,派员复办理,而是书因该馆提调遗漏送阅,是以未经列入汇奏应毁之数。应请即行撤毁,其存目之处一并扣除,并行文福建巡抚雅德,查出板片解京销毁。”

丁炜的著作,除了《问山文集》(八卷)外,还著有《问山诗集》(十卷)及《紫云词》《涉江词》各一卷。《涉江词》已散佚,《紫云词》收入词192首。“问山”之名,得之于丁炜任鲁山县丞时。《问山诗集自序》云:“曩鲁阳,其时身之所履,目之所遇,非麋鹿、木石与居,则畸士、田夫与处,惟有户外青山,差堪共语,因成《问山》一帙。”

《问山诗集》的刊印过程,大致有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之前丁炜自刻本,康熙十九年(1680年)王士祯、施闰章选刻本,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前后丁炜自刻本,康熙郗邺堂本,清咸丰四年(1854年)重刻本,清光绪八年(1882年)补刻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补刻本,民国十年(1921年)重刻本等。关于《紫云词》,笔者曾见施蛰存收藏过清咸丰甲寅年(1854年)刊印本,还钤上“施蛰存藏书记”“华亭施氏无相盦藏”的印章。

眼前的这套《问山诗集》系清咸丰四年(1854年)雁江景义堂重刻本,5册,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半页10行,行21字,小字双行。版心上记书名,中卷页数,下有字数及册数。首卷前有番禺张维屏、鄂渚余国柱、莱阳宋琬、尧峰汪琬、秀水朱彝尊、龙眠钱澄之、宁都魏禧、莆田林尧英等人撰序,其后是丁炜在康熙丙辰年(1676年)三月望日撰写的一篇自序,随后为目录。卷尾有其弟丁(火+阜)在康熙庚申年(1680年)正月写的后序及族孙丁拱辰于咸丰甲寅年(1854年)孟夏在广州城南寓所得月楼所写的跋。卷一首页有“雁江景义堂藏版”,书尾有“广省天平街五云楼承刊”字样。全书共收入702首诗,其中纪游、写景诗占了很大比重。

《丁雁水幼年诗》称其“少孤,早悟,年十二即能与诸父赓唱迭和”。丁炜被视为才子,“其十四岁时作,即已选声谐畅,练句工稳”。《问山诗集》中收录了《登齐云岩分得阿字》,即为丁炜14岁时所作。丁(火+阜)评曰:“此兄十四岁时所作也。时雨航、若木二叔父方与杨可庇淡公、黄用锡诸先生共结吟社,兄以早悟间从属和。尝偕源山,遍探诸胜,各有题咏。旧稿散佚,今存集中仅五律欧阳、巢云二首,七律惟弥陀岩及兹篇而已。”

书中有多处前人圈点和批注,笔迹有红有黑,字迹也不尽相同。原书为白棉纸,部分残缺,后经修复,所以文字上有部分残缺。此书使用了“金镶玉”的修复技法,即在书页里衬一张白纸,使天头、地脚及书背三边都镶衬出白色衬纸,和泛黄如金的原书页相映生辉,因此被美称为“金镶玉”。又可使书册加大,增加美观,本书的厚度也增加了一倍,分为5册。翻阅时,书叶比原来挺实,更有“骨感”。

与国家图书馆所藏的咸丰四年(1854年)雕版的《问山诗集》相比,这套书缺少了一篇华亭沈荃撰写的序和一篇由《泉州府志·文苑传》《赣州府志·循吏传》综合而成的传记,可能是在修复的时候被人抽去了。

《问山诗集》中佳句尚夥,如“炉前童检药,灯下鼠窥人”(《病中送秋》)、“乱山衔落日,匹马度秋风”(《自庆阳往阅边城》)、“乱云奔晚岫,片雨压秋江”(《雨泊》)、“诸将有书徒马服,生涯无地问菟裘”(《长安杂兴》)、“天下治安犹痛哭,南方卑湿漫伤嗟”(《贾谊宅》)、“放言荀况偏违世,好道嵇康误触机”(《李卓吾幕》)、“书卷半床春睡起,杏花风好放舟归”(《舟回至吴城作次舍弟韬汝韵》)等,皆一时俊语,其中妙义自多。

诗集中多次写到闽南的物产,如荔枝、龙眼、黄甘、柚、甘蔗等。《龙眼》一诗云:“琪树原旁挺,族蕃闽海边。繁星垂弹小,老蚌吐珠园。春亩封盐溉(野人于树根所及处,埋以盐,则花果肥茂),秋房渍蜜鲜。荔奴呼未称,应署果中仙。”

在龙眼树下埋盐,则会繁花锦簇、果实肥硕。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不知道是否有科学依据,读来颇觉新鲜。

(作者单位: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