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一个IP串联两岸

□戎章榕

近期,笔者参与了一系列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的调研活动。在连江县,安凯乡同心村得益于台湾团队打造的全国首个鲍鱼品牌IP“我要鲍鲍”,成功出圈;在邵武市,“随坪一里”台湾建筑师合作团队进驻后,利用“金酒神”“红擂姑”等文化IP助力农产品畅销;在政和县,闽台青年携手打造“大话熹游”文化IP,也取得良好成效。

所谓IP,原为知识产权之意,如今则指基于某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和市场运作,形成具有独特识别度和商业价值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台湾地区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而打造特色IP正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应当看到,台湾打造IP,不论是涉及品牌塑造、社会参与,还是助力文化传承、经济发展,都有值得大陆借鉴的地方。

文化认同是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基础。“大话熹游”两岸团队创始人雷希颖与台湾青年范姜锋相识于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论坛,由此,一个两岸携手打造的在地文化IP孕育成形。“大话熹游”IP综合馆号称全省第一个综合呈现“山区县如何依托本土涉台人才和文化资源推进闽台融合多元探索成果”,馆内既有120余集《大话熹游》系列动画,又有线下100多款衍生产品。当“大话熹游·卡通朱子”成为南平市城市IP,两岸团队又携手向“乡村振兴、城市更新”进发,目前已开发“政和县新康村——新康小红军IP”“政和县锦屏村——锦小仙IP”“华安县前岭村——蜂蜂IP”“松溪县——松溪福宝IP”“昌吉州——七剑下天山IP”等。诚如范姜锋感慨:“在台湾你看不见世界,但在大陆能让全世界看见你。”

好风凭借力,农“创”IP正当时。当前乡村振兴如火如荼,但乡村资源挖掘程度低、产业培育造血能力弱、历史文化保护开发难、乡村发展“千村一面”等问题,仍是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台湾地区发展文创产业的经验,给予大陆一定的启发:用文创思维激活乡村IP,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是通过创新的方式,为乡村振兴赋予新的动能。

今年是我省独创的闽台乡建乡创合作10周年,总结过去是为了开辟未来。以在地IP打造为例,应多在“土、特、产”上下功夫:“土”即乡土,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即特色,地域特色的彰显与创新;“产”即产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壮大。可以说,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技术支持、创新业态、品牌建设等多种手段,促进文创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用文创点亮乡村,不仅有助于乡村全面振兴,对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亦有裨益。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