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篇

昨日重现

□东方一丁

在屏南厦地村偶遇先锋书店,很是诧异,在城市中心都稀缺的书店,却在田野中央见到,难怪成了网红打卡点。这家立在乡村的书店,外观古朴,内饰时尚,吸引了许许多多游客在这里喝咖啡、看山水,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

田园难道成了书店新的安生之地?而重现田园的书店,还会是我心目中的书店吗?

记得20世纪80年代,我刚刚分配到福州工作,乌塔边上的树人书店成为我在榕城的第一个知心朋友。书店面积不大,以学术书出名。当年的学术著作并非常人想象的那样枯燥无味。真理,就像在人间流布的火种,用心去读,都能读出烟火味,不隔膜。那时全新的带有“市场”元素的经济学著作,充满张力、活力与穿透力,很现实,不高冷,而各种流派的文学著作,有诗一般的灵动唯美,很浪漫,不苍凉。

在这里,经由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我看到了一个从未遇见、从未听说也从不敢想象的世界;在这里,透过《走向未来》丛书,垒起了反观历史、审视世界的新起点;在这里,阿城的《棋王》、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张炜的《古船》,灵动的文字涌动着“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呐喊与共鸣;在这里,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诗句中,仿佛读懂了存在的真实与虚无的荒诞。在树人书店,是书籍洗涤人世间的污垢,消弭历史裂痕,穿越时间迷雾,然后变得通透,变得感性。而一日复一日的阅读也不再是个体的独白,而是一场与世界、与时代、与大师的交响。

有了书,就有了港湾、有了寄托,心就不再流浪。我吃完晚饭后做的第一件事常常是骑着凤凰牌自行车兴致勃勃地赴约树人书店,精选一本新书,回宿舍夜读。那时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平板,没有电商,一本书就是一个窗口,窗外的风景与太阳一样,每天都是新的。透过树人书店这扇窗口,我深深融入“烟火与诗情并存,批判与理性同在”的氛围。激情、浪漫与理想主义激励着像我这样的芸芸众生,让我声嘶力竭地吼出“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多年来,借“树人”这一平台,我在历史与未来中幸福地穿梭。但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树人书店悄无声息地关了门。后来我流连于晓风书屋,可惜在市场狂潮冲击下,也没能与她相守到永远。2016年8月31日,是晓风书屋最后一天营业的日子,那天我去拍了一张照,以此留下念想。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确实快。随着电子阅读时代到来,纸质书刊总有消亡的那一天,唯愿那一天的云还飘着,风还吹着,阳光还能洒在脸上,这是对渐行渐远的纸质书读者最后的抚慰。

法天贵真,琴书消忧,有阅读作铠甲,遇见狂风暴雨,也有挡风遮雨之墙。遗憾的是,我们已经越来越难以找到传统意义上的书店了。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而没有了书店,又拿什么来承载?用什么来传递?

精神运动的快乐在于情感和思维的自由流动,它是一种内在的活力,一种不断更新和成长的状态。它如同生命之水,不断地向前流动,为我们带来新的源泉、新的能量和新的可能性。这都需要书籍的启蒙、化育。

“蓦然回首,感叹时光飞逝,回想曾经拥有的美好时光,再看今日,时过境迁早已物是人非。”夜深人静,伴着《昨日重现》的感怀旋律,取出尘封多时、业已发黄、印刷粗糙的“树人”时代的一本本旧书,我用心记住每一字每一句,当年那些石破天惊的真知灼见,依旧振聋发聩。书店可以消失,但书店给予我的精神财富不会消逝,但愿昨日重现,我们铭记与珍惜的不仅仅是“青春”,还有“成长”;怀念与感恩的不仅仅是“改变”,还有“重生”。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