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上一篇

时光里的老店

□朱定宝

绕过那棵百年乌桕,踏上一座古老的石桥,再顺着弯仄的石子路拾级而上,转角处金色边框的木制“裕和店”招牌悬于门楣,格外显眼。店内空间大,分左右两厢,左边为农用区,随地摆放着生产农具及其他大物件,右边为豆腐作坊和上架的食杂。日常需要干的活儿颇多,起早贪黑忙碌已成常事。

裕和是爷爷最小的弟弟,侄孙们都叫他“满公”,这间老店凝聚了他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除了保障自家的生计,也给村民购物带来便利。于我而言,时光里的老店与美食纠缠在一起。嘎嘣脆的鱼皮花生,色泽金黄、酥皮喷香的猪油渣,特别是那碗豆腐花,以其鲜嫩软爽的独特美味,勾住了我的味蕾,成为经年忆事时绕不开的支点。

老店在“德裕楼”百米开外,这座四方大土楼住着十余户人家,为本族房亲。

那时的寒暑假,年纪稍大的侄孙们,得随时听候差遣,搬柴烧灶,分拣物品,有时抬着大半桶浸泡好的黄豆,去村东的加工场磨豆浆。一趟需要大半天工夫,满公看在眼里,变魔法般给些奖励,几颗鱼皮花生,抑或一碗令人垂涎的豆腐花。店里的四方木桌,一人一凳,分坐开来,每人分得一小碗,趁热吃得津津有味,吃完不忘舔舔碗底,意犹未尽享受着童心绽放的时光。

店头柜台,摆着一把木制算盘,旁边挂杆小秤。顾客需要的斤两,满公随手抓起基本八九不离十。推起算珠,指尖舞动,啪啪有声。满婆是下洋人氏,不识字,也没见她站过柜台,平时在店里,更多是帮衬整理货物、熬制豆浆等杂事。她的主业是家事,一堆农活需要操心,还有招待亲戚等人情往来的琐事。每当族内亲戚来访,她会热情接应,然后领着去店头走走,这是她日常待客环节中必做的。

那年我读初二,一个周日的午后,母亲正在土楼灶间翻炒给我带去学校的菜干,满婆从店头过来,手里拎着一小袋零碎的猪油渣,她特地交代这是满公给我炒菜用的。第一次见到菜里有那么多的油渣碎肉,食欲已然拉满。那周的菜干特香,连吃五天不腻,香味还让宿舍同学很是垂涎,纷纷过来换菜品尝,都说味道极好,饭是吃得一粒不剩,满眼有光。

后来,离老店30米开外,满公购得一处更宽敞的店面,整体土木结构,高两层,一楼两间连通,简单装修后,换了新店招“三和号”挂于店门上方。但村民依然习惯称为裕和店,这种自然的称呼,属于山村日子的朴素情感。时至今日,我依然对豆腐花情有独钟。每次逛街肆,看到路边小店摆出的豆腐花,那股扑鼻而来的豆香,便能留住我的脚步,买上一份,边走边品,似又回到过去……

时光里的老店,带着一代乡人的回忆,丰富了山里人家柴米油盐的日子,也留住了我的少年记忆。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