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科技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于自然的坚实中呈现想象的浪漫

——寿山石雕“一门三杰”的传承故事

□本报记者 陈黎慰 文/图

林亨云作品《中华雄威》

林飞作品《女娲补天》

林东作品《踏雪寻梅》

一块石头,藏有几多匠心

“哇,快看北极熊!”

林亨云、林飞、林东三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近百件石雕作品,日前亮相福建博物院。当众多参观者涌进这场“一门三杰”寿山石雕艺术传承展时,几乎无一不被展厅里随处可见的北极熊石雕作品所吸引。

据介绍,展厅里的北极熊石雕作品均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亨云之手。他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寿山石雕代表性传承人,尤其擅长雕熊。他创作的熊,或坐或爬,或独行或抱团,或嬉戏或逐食,形似神更似,无比逼真。本次展览中这些用寿山石雕刻出的熊,毛茸茸的外表栩栩如生,足见林亨云雕刻工艺之独到。

林东回忆说:“父亲生前对熊尤为痴迷。他不但常去动物园看熊,在冬季双手时常干裂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到现场捏泥巴写生。平日里,他一有空就翻阅熊的各种资料,特别是影视资料,以观察和记录熊的动作、习性。”

“为让刻刀下的艺术世界近乎真实,父亲总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忆林亨云对工艺的极致追求,林东难掩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在此次展览中,林亨云的代表作《寒中一霸》引来不少游客围观。这是一件在寿山焓红石上雕成的作品:一群雪白色的北极熊在冰面上捕食,在它们身边,有溅起的水花,也有在水花中闪现的鱼,极具动态写实之美。

一块焓红石,藏有几多匠心?若不仔细数一数,可能还真不知道这群北极熊究竟包含有几只大熊和几只小熊哩!

人们常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然而,对林亨云而言,鱼与熊皆可得。原因在于,他不仅擅长雕熊,还擅长雕鱼。展厅里的另一座石雕《海底世界》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件作品雕刻于一块寿山高山石。这块石材色泽丰富多彩,单红色就可区分出红褐、暗红、朱红、橘红等数个种类。一种色块雕刻一种形象,因色块之繁复,整块石头雕刻有十余种海底生物,浑然天成,俨然真实的海底世界。

从深圳来福州旅游的娄女士在参观展览时,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寿山石雕成的丹顶鹤,头顶那一抹红,身上那一片白,尾部那一撮黑,怎么就如此刚好?一看便知是一气呵成的作品,可雕刻大师在雕进石头内部之前,如何将这些颜色都提前分配好?”

一见钟情,发现美呈现美

对此,林飞、林东两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给出了他们各自的回答。

“因为父亲的缘故,我和哥哥自小就与石头打交道,因此我们对石头的各种门类再熟悉不过了。通常情况下,通过对石头外观表层的观察,大致就可推知这块石头内部的颜色分布。只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出现判断失误。当然,这也在所难免,毕竟每一块石头都是独一无二的,有其独特的形状、质地、色泽,等等。”林东对记者说,寿山石雕艺术是减法艺术,雕坏了也就无法补救了,因此提前把作品构思好极为重要。

林东的成名作《踏雪寻梅》也在此次展览中与观众见面。这件作品于1988年获中国轻工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一等奖。它利用红白相间的旗绛石俏色巧雕出“万里溪山同一色,不知何处是梅花”的诗情画意,可见其提前构思的深厚功力。

“天一半,人一半”,这是林飞对寿山石雕艺术谦逊而独特的见解。在他眼中,对着一块未经雕琢的石头展开构思,是雕刻师与大自然的一次浪漫对话,是想象与现实的不谋而合,其耗时,长则一年半载,短则一眨眼的工夫。

林飞最擅长雕刻美人。“美人”,也是他赋予寿山石的独特意义。

“艺术源于发现美的眼光,源于浪漫的想象。有时,你会和一块石头产生一见钟情之感,它那晶莹剔透的外观,在我眼中,宛若肤如凝脂的美人。于是,我参考西方雕塑和解剖造型,将传统工艺与人体雕塑相融合,围绕一个‘美’字做文章,发现美,呈现美,最终将美凝结于一件件美人主题的石雕作品中。”林飞告诉记者。

在此次展览中,《四大美人》《贵妃醉酒》《女娲补天》《嫦娥》《二乔》这些令人惊叹的美人石雕作品,都出自林飞之手。他用传统工艺创作现代感极强的石雕作品,每一件作品所传达的“力和美”,都被业内誉为“传统与现代、想象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林飞说:“‘一门三杰’,不仅是对我们父子三人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林氏家族在寿山石雕艺术领域坚守与传承的褒奖。我们深知技艺、文化和精神传承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父子三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将这份艺术和精神传递下去。”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