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主思想,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探索开创的、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形式。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相一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清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民主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特色与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民主形态的最新概括与独特表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显著标志,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价值理念上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在制度安排上充分彰显了人民主体地位,使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目标与要求全方位、全过程落实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制度安排与民主实践之中。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孕育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更是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到实处,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全过程人民民主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属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可以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的实现。
全过程人民民主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内生动力,提供坚实政治支撑与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各方智慧,团结人民力量。没有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符合中国国情,最适应中国发展要求,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最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能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概而言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实现路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制度体系与实践形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总揽全局,协调四方,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且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成为现实。
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制度建设为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彰显了制度优势,不断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通过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在新时代新征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然要求我们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长期奋斗的成果,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全新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经过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现和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益发成熟和完善,它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落实,焕发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蓬勃生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制度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发挥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五个显著优势”,使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民主价值不断彰显。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重要政治制度。
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与中国式现代化互相促进、同频共振
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民主化和现代化相辅相成。民主化既是现代化的前提,也是现代化的内容构成;民主化既是发展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现代化的目的之一。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动员各方面力量、汇集各方面智慧;中国式现代化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物质基础和发展条件,持续推动民主的全面和深入实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宏伟目标,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作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也要服从和服务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二者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