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水和土壤,是市场要素充分集聚、经营主体茁壮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是稳定市场信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一个地区经济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优化营商环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与着力点,也是推动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此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的要求。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到福建考察,殷殷叮嘱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环境、更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为我们在新起点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指明了方向。
(一)
改革,应时代而生,因时代而变。
从改革开放前经济总量全国倒数第8,到如今经济总量全国第8,人均GDP全国第4,在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中,福建在营商环境上作出哪些努力,还需要作哪些努力?
1984年,改革开放的第6个年头,相较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企业改革步伐缓慢。就在这个不断解放思想的改革进程中,“松绑”放权犹如一声春雷,炸响了神州大地。
大胆向政府伸手要权,“松绑”放权呼吁的核心,就是理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这也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在福建长达17年半的工作中,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及“松绑”放权这一佳话,并身体力行地关心关注企业改革发展。
“改革要有一个‘敢’字,要勇挑重担,敢于迎难而上;大胆开拓,敢为天下先。”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受制于自身体制机制弊端,疲态尽显。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支持下,福州市国有企业在大力引进外资嫁接改造、积极推行股份制、实行国有和民营兼并等方面展开多种形式的改革,发展面貌一新。
善于从实践中汲取经验,以前瞻性思维洞悉发展趋势,为改革找寻突破口和最优解。在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和省长的6年间,习近平7次到晋江调研,总结提炼“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为主要内涵的“晋江经验”,为福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以安踏、恒安等为代表的晋江企业坚守实业,在诚信拼搏和持续创新中不断成长。从2002年到2023年,晋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1倍,经济总量连续领跑福建县域30年,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第4位。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晋江优秀民营企业家群体的突出贡献。
习近平对企业发展的重视,福建干部群众有目共睹。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福建省企业家活动日暨表彰大会上,赞扬福建企业家是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力量,特别强调“要理解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支持企业家”;2014年“松绑”放权提出三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30位企业家回信,勉励广大企业家抓住又一次重要的“松绑”放权的历史新机遇,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敢于担当,勇于作为。
扭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今年10月在闽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继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充分激发全社会投资创业活力。
牢记嘱托、奋勇争先,福建始终弘扬“松绑”放权蕴含的强烈改革勇气和创新精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创新和发展“晋江经验”、深入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健全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在建设一流营商环境道路上久久为功、长效发力。
(二)
“晋江经验”,历久弥新。
在这个“研究课题”中,习近平辩证地思考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到晋江“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服务”,认为其发展还需要“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
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仅仅是营商环境改革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所要回答的既基础又核心的问题。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因此,政府能否“有为”,如何“有为”,至关重要。
“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政府职能,要求“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为”在转变政府职能,坚决将“软环境”作为政府转变职能的一项重要抓手,创造条件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
在福建工作17年半,习近平始终注意“软环境”建设——
在厦门,他主持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投资环境是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总和”;
在宁德,他指出“软功夫是贫困地区这只‘弱鸟’借以飞洋过海的高超艺术”;
在福州,他推动实行投资项目审批“一栋楼办公”,大力倡导“马上就办、真抓实干”;
在省里,他亲自担任省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在全国率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这些鲜活的理念、生动的实践,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政府要倾听社会、企业、群众的呼声,找准改革方式,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在用好“晋江经验”这把金钥匙,坚决把“政企互动”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抓手,努力为市场发展提供更好的引导和服务。
2022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和人民日报社共同举办“晋江经验”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研讨会,“政府和市场”成为与会专家聚焦的话题——
晋江成功的经验得益于处理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涉及政府和市场的思考可以系统总结为:首先,一定形式的政府管理或干预市场是必须的;第二,要遵循市场规律,让市场自发配置资源;第三,要在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四,政府与民营企业要保持“亲”“清”关系,政府对民营企业的“亲”,是真诚交往和排忧解难,民营企业对政府的“清”,是积极主动献言献策。
“晋江经验”强调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政府有为”方面大力破除制度藩篱,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让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勇敢地闯、放手地干,让各类经营主体尽享“阳光雨露”。
弘扬“晋江经验”,向改革要动力,让有效市场迸发更多活力。在“日用而不觉”中,福建全省各类经营主体从2012年底的140万户增长至2023年底的756万户,如雨后春笋般萌发壮大,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三)
今天,营商环境的竞争已成为一场全球的竞争,“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是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在优化营商环境上采取大量改革举措,全面放宽市场准入;改革市场监管体制,事中事后监管得到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成为日常监管的基本方式;优化政务服务,提升服务效率,营商便利化程度明显提升。
中国已成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国际营商环境排名大幅提升。
作为“晋江经验”发源地、民营经济活跃省份,福建被赋予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和重大改革试点,如何用好“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打造营商环境的升级版?
要以企业获得感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评价标尺。市场准入壁垒、数据共享壁垒、审批壁垒等不同程度地存在,要借改革之力破除一道道阻碍企业发展的“旋转门”“卷帘门”“玻璃门”。
要以企业实际需求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导向。深入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要按照《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持续健全相关配套文件,不断完善“1+N”政策体系,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发展要素支持。
要以企业发展为中心,塑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对外开放兴,福建兴;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福建兴旺繁荣的机会越大。”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9·8”投洽会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谈的一番话,至今仍深深激励着福建人民。202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福建设立中印尼、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国际化产业链分工协作迈向更宽广领域。
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于福建而言,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每年开春的“第一会”,都是全省民营企业代表人士座谈会。福建聚焦优化职能和提升服务,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重商、安商、亲商,新春“第一会”在全省各级全面推开。
瞄准国际国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出台《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近期举措》,实施115项创新改革举措;发布首批35项典型经验做法,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一业一证”改革;实现550个省级、1237个市县政务信息系统全部接入省市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以数字赋能,形成全省行政审批“一张网”,96.7%的事项实现网上办理。
立足实际、高位谋划,创新探索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厦门、福州、泉州三个片区汇聚了近4000家法务、泛法务机构,服务企业2万余家,累计受理来自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事海事案件近2300件,标的金额超190亿元。通过制度型开放,为国内外企业防范化解纠纷、维护权益,成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张“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