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国家公园莽莽苍苍128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仅72平方公里,蜿蜒其间的九曲溪,只有二十里,却能很好地代表武夷山水精神。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就是以她为例,说明“武夷山具有独特、稀有、绝妙的自然景观,属罕见的自然美地带”。当地文化人把主景区看成“极乐国”,九曲溪则是太极图中的阴阳线,“一溪贯群山,两岩列仙岫”。长年生活在此的朱熹概括武夷山风景为:“峰峦岩壑,秀拔奇伟,清溪九曲,流出其间。”
九曲溪,人间色彩的绝配。“碧水丹山”,南北朝著名文人江淹这样形容武夷山。红色是丹霞地貌。据说全国约有千处,武夷山则是同类地貌中山体最美、类型最多、景观最集中的。绿色是溪流林木。两岸山峰顶上苍松灌木,脚下绿树翠竹,当地人戏称为“戴帽穿裙,不喜穿衣”,有如古越先民敞胸露背,围荔挂苇。
不仅仅有红绿,还有云海、浓雾,花色、霞光,霜雪、彩虹……阴晴殊异,四时各别。春看山容,夏看山气,秋看山色,冬看山谷。清晨、黄昏,雨后、月下,武夷山都会给你美轮美奂的美丽画卷。
九曲溪,天下山水的交响。山不甚高,却千峰“拔地玉嶙峋”,拥有高山气派;水不太深,“滩浅石攻舟”,能集水景大成,且山水相偕,“三三山内流,六六水中置”,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行水可以观山,游山皆能面水。君游九曲,可见两个武夷:一座在山,一座在水。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武夷山水的阐述更为科学:九曲溪在河流自然弯曲和深刻的断裂方向控制下,形成深切河曲,沿峰峦岩壑间萦回环绕,9.5公里的河曲,直线距离仅5公里,曲率达1.9。九曲两岸是典型的单斜丹霞地貌,36奇峰99岩顶斜、身陡、麓缓,昂首向东,每座山峰又都生长着翠绿的植被,构成罕见的自然景观。无论从形象美、色彩美、听觉美、动态美、朦胧美来看,她都是世界一绝。
风、水、生物和岁月雕刻出无数神似雕塑,赋予了它们不朽生命。最浪漫的莫过于大王峰和玉女峰。一个是山的儿子,一位是水的女儿。“玉骨冰肌处女容”“高标凌苍穹”。日为心、月为眼,香梳迎石为信,无边翠绿作华冠,一川丹岩尽热血。清风玉露一相逢,便演绎成天上人间的爱情。玉帝不解风情,将他们点化为两座山峰,中间还隔着铁板嶂,大王玉女以流水为镜,水誓山盟。
九曲溪,人文自然的统一。九曲之美同时是文化的。历代文人雅士、文官武侯留下了3000多篇诗文,沿溪两岸岩石上镌刻着400多方摩崖石刻,惟妙惟肖的山峰流传着动人的故事。仅崖洞里的神秘虹桥、船棺,就进入了宋人的神话、蒲松龄的传奇,更给今人几多猜测和惊叹。
武夷山“三教”同山。早在唐代就被册封为“第十六真元化洞天”,而一曲溪旁的止止庵则是道教“内丹派”南五祖白玉蟾的祖庭。人们戏说,学道成仙要在天台注册,武夷山脱胎换骨升天,五曲南麓确有一方“更衣台”石刻。儒家对武夷山影响更大,朱子于此集理学之大成,实现了儒学由旧到新的华丽转身,隐屏峰下“武夷精舍”发生的故事,是武夷山能够获评“双遗产”特别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理由。
儒释道对武夷山都厚爱有加。朱子于五曲建起书院后,欣喜吟道:“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白玉蟾对天下客人说:“多少游人醉归去,借问君曾到武夷?”而南普陀高僧妙湛法师,在石上勒字“到此般般放下,从此步步高升”。
作家梁衡先生认为,正像王维与辋川山庄、苏东坡与大江赤壁、朱自清与月下荷塘,你若游览了武夷山九曲溪,心中便有了“这样一个甜美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