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上一篇

名师群起回响不绝

——厦门深入实施“名师培育培养工程”,以教育家精神涵养“大先生”

“厦门市首期卓越教师”培育项目,形成了“与教育博士共读一本书”“与教授同主题分享”“网络同步直播展示”“厦碚名师对话”“教学主张专场汇报”“TED演说”等一系列创新培育培养策略。图为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校长汤吟莹(左一)作教学主张专场汇报。

厦门卓越教师培育对象与教育博士共读、共研教育经典名著,教师们在对话中学习成长。

初冬的厦门,寒意渐浓,东南沿海和西南内陆的教育者们却火热双向奔赴——7日,“践行名师使命,挺膺卓越担当”——厦门市中小学名师成长研讨会暨西南大学教育博士厦门交流活动在厦门举行。

他们在当下而聚,也为未来而聚。研讨会上,百名教育专家学者献策、交流、合作,为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凝聚起更多智慧。

育才由育师始,育人者先受教育。研讨会在厦门举行,此举颇有深意。

作为教育强市,厦门以改革魄力前瞻布局,创新打造名师培育培养工程,构建了“金字塔”式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培育培养了一批具有鲜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范式、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名师。

数据最为直观,“十四五”以来,厦门累计培育培养市级骨干教师8212名、学科带头人1493名、专家型教师362名、卓越型教师29名,入选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城市,历史性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湖里区获评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与数据“比翼双飞”的是教育理念与视野的开阔。厦门教师将“为学”与“成人”两种目标有机结合,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彰显为人师者所需要的境界和风范。“以教育家精神‘铸魂’‘修身’‘强技’,这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我们将以‘名师培育培养工程’为抓手,培育更多教育家型教师,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厦门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厦门市教育局局长陈珍说。

名师群起,回响不绝,只为托起教育的璀璨星空!

广交流:启智明理 皆有所得

此次交流研讨会,除了有来自厦门、重庆地区的教师之外,还有来自四川、贵州、新疆、宁夏、甘肃、龙岩、万州等10多位省市区名师名校长、骨干教师代表,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形式参加。

为何这样一场研讨会在业界受到这么高的关注?成都东部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引一语道破:值得学习。

王引认为,厦门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卓越教师”名师阶梯成长体系,这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具体举措。“名师培育培养工程不仅在福建省推广,更要推向全国。”王引说。

一天时间,四场主旨演讲,三场主题沙龙,数场交流对话,教育专家、学者、教师以厦门名师成长路径为样本,探索教育教学一线真实问题,寻找从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到“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的密码,在促进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成为学生和青年教师成长的引路人。

厦门市教育局对此深以为然,表示,举办交流研讨会的目的不是单方面展示厦门名师队伍培育培养的成果,更期盼通过研讨会,为与会者提供丰富、典型、可借鉴、有价值的成长经验、案例、成果,启智明理,悟道知行,各取所需,皆有所得。

在首场主旨演讲上,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宋乃庆作题为“弘扬教育家精神,培育新时代中国好老师”的演讲,他认为,弘扬教育家精神,培育新时代中国好教师,是顺应国内外社会教师队伍发展的趋势,也是新时代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举措。

“当前,教师队伍存在职业倦怠、职业孤独等现实困境,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应合力创造尊师重教的环境与社会舆论,营造教师成长的浓厚文化氛围。”宋乃庆的发言获得与会者的认同,他们在此次交流研讨会中,也将呼吁社会给予教育足够的关注、理解和支持,使每个人都能够尊重知识、重视教育、敬重教师。

拓视野:自主学习 卓越引领

作为此次交流研讨会的重磅环节,一套30本的厦门市卓越教师培育项目成果、西南大学教育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实践成果丛书正式发布,这既是“厦门市首期卓越教师培育项目”三年实施成果的沉淀,是29位卓越教师思想的结晶,更是厦门市基础教育名师培育培养工程走向全国的一张名片。

卓越教师,何以卓越?

“厦门市首期卓越教师培育项目”是由厦门市教育局与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联合倾力打造的精品项目,也是厦门市迄今为止最高层次的教师培育项目。

“还记得第一年去西南大学参加‘厦碚名师学术论坛’,我们围绕教学主张各自展开的激情演说,却被教授犀利点评,当时直冒冷汗,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校长张建阳说。

熬炼,思辨,带着不服输的劲儿,卓越教师培育对象们一头扎进学习中,与教授论道;3轮“与博士共读一本书”活动,和博士生进行学者对话;系列名师研究生课程,和大学生们面对面交流……厦门卓越教师培育项目围绕成为“有实践的思想者”这一核心目标,驱动每一位卓越教师主动学习。

厦门市湖里区实验中学校长沈汝丑凝练“思·图·记”教学主张,通过五个“W”,将学生从“背多分”式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梧村小学副校长徐晨来的教学主张是“跨域趣探”,让学生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思维成长的魅力;海沧延奎实验小学校长杜紫红的“问·达”课堂,推动数学思维发展,成为优秀的问题解决者……

“我们为卓越教师培育项目设立的目标是,有思想,有方向,有成果,有影响。三年培育,这样的目标成为现实,厦门29名卓越教师在教育科研信念、教育科研能力、教育视野、学术表达得到全方位提升,在全国本学科领域内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引领学科发展。”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厦门市首期卓越教师培育项目首席专家范涌峰说。

重构教育的目标感与节奏感,并将所学所思带入到一线教研工作中。据了解,三年培育,卓越教师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开设市级及以上公开课105次、讲座409场,培育青年教师828人;主持或参与国家级课题14项、省级课题82项、市级课题57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市级教学成果奖15项;多位卓越教师在培育期间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C类人才、厦门市C类人才等荣誉。

大格局:梯度培育 教育提质

2日,记者来到厦门第九期中学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培训班,看到有趣的一幕:都是专家型教师,挨个坐在桌旁码字,屏气凝神,认真的样子像极了在教室里写现场作文的学生,西南大学的两名导师现场“把脉”,帮助解决难题。

“我们正在合作完成一本关于跨学科的著作,这个过程很磨人却也很锻炼人,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联合开展学习活动,梳理相关学术观点,教育教学理念得到很大提升。”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生物学教研员田明礼说。

“从教精其术到教明其道,是师智之新境。厦门名师队伍培育培养工程,让教师接触到最前沿的学科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田明礼说。

近年来,厦门贯通“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卓越教师”“骨干班主任—德育带头人—专家型班主任—卓越教师”和“校长任职资格—校长素质提升—名校长—卓越教师”的“三维一体”成长路径。换句话说,只要努力,就能在名师工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为了持续推动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去年,厦门创新推出“市管区培”项目,市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实施工作下放至六个区,这意味着,两年评定50名学科带头人将增至300人,但培养方式和考核标准不变。

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康东鹏说,首批培训班他们收到了100份申报材料,优选50名教师进行学科带头人培训。“教师们很认真,完成任务很扎实,课题及考核由市里组织专家评审团评定,合格后才能认定相应称号。”康东鹏说。

名师之路,跌宕曲折,前程宽广;成长之路,始于足下,岸在前方。厦门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持续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邓婕 魏登尖 傅春榕)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