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东南马祖澳西海岸,有个被称为“福州最美海湾”的原生态海湾,她叫定海湾。她就位于福州的眼皮底下——闽江口北岸,与马祖列岛盈盈一水间。
定海湾僻居闽东南沿海的一隅,因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定海就在此湾内,故而得名。定海村历史悠久,文明昌盛。早在2000年前就有闽越族先民聚居在定庐壑一带,渔猎耕作,繁衍生息,孕育海洋文明。村落形成于西晋元康年间(291—299年),时称“亭角”,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自唐朝开始,定海以海为田,日益发展,初具规模。
历朝历代,除了南宋鼎盛时期“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景象,离煌煌都城实在是太遥远了。但不甘寂寞的定海,自古却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之一,是福州港的海防门户与闽江口北上航路的重要通道。地处闽江与敖江入海汇合处的定海湾,更是历代“顺风相送”的繁忙航道,海底沉没、残留许多古代沉船,默默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海洋历史。五代时,福建观察使王审知命张睦以定海湾为中心开辟了福建历史上最早的对外贸易港——甘棠港。
当“安史之乱”阻断了驼铃叮当的西北丝绸之路,宋代中晚期的定海依山海优势,发展渔狩、海运业,使得贸易繁荣,人口不断增多,甘棠港成为对外输出和引进的主要窗口,与泉州的“刺桐港”齐名,一举跃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定海扼江口、控海道,地势险要,素称“闽江北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年),设亭角澳巡检司。元大德八年(1304年)四月,为防倭患和海贼,增设“定海千户所”,“定海”之名首度出现在典籍中,取“安定海疆”之意。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倭寇侵扰,建筑城堡。次年(1388年)改立定海守御千户所,隶属福宁卫管辖。嘉靖十六年(1537年),定海城首次重修,正面南城门改为西向,成为省垣海上门户,享有“会城重镇”称誉。景泰三年(1452年)增设小埕水寨于千户所前,协调福州右卫、镇东卫,定海、梅花、万安等卫所,为全省五大水寨之一。到了清初,撤销守御千户所,改置游击署。历史上,倭寇侵扰我国沿海长达200余年,定海一直是闽东沿海抗倭斗争的前沿阵地。
定海面海而生,向海而兴。传统的渔耕文化,养育了定海人民,也养成了定海人勇敢坚毅、包容开拓的精神。定海倡导崇文敬教,敬字惜文,儒家思想得以在这里继承和发扬。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村,全村近百个姓氏,和睦相处,融合共生,带着中原文化的特征,气量宽宏大度,性格豪爽,诚信明理,锻造出“忠勇、悫善、勤勉、并包”的精神特质,使定海成为富有凝聚力的大气旺盛之乡。
穿越定海1700多年的漫长历史,聆听海丝古港的繁华喧嚣,古老城墙诉说着抵御外侮的英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