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第07版:理论周刊·求是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打造“数绿”融合生态圈 重塑传统产业新动能

□沈能 张霖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日前,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指出,“牢牢守住实体经济,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大力推动转型升级”。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当前,我省不仅处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窗口机遇期,也处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关键过渡期。传统产业既是我省参与国际竞争、深化产业链合作的基本盘,也是孕育新技术革命、承载新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新征程,构建“数绿”融合生态圈,为传统产业提供新动能,不仅是我省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的内在要求。

以“绿”塑“数”,以“数”彰“绿”。绿色是以数字技术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生态底色和必然趋势,数字是信息革命背景下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澎湃动能和必要手段。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不断融合的新阶段,传统产业的新质化改造需要构建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发展相互交织的融合生态圈。用绿色发展引领数字巨轮。数字化转型能够凭借数字技术的使用、数据要素的融入和数字平台的搭建,为传统产业打造一个全感知、全连接的数字世界,触发传统产业的颠覆性变革。数字化转型也通常涉及大量电子设备的使用和信息处理,若缺乏绿色理念的引导和绿色技术的支撑,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能源的消耗和电子废物的产生。以数字转型“擘画”绿色彩图。数字技术具有泛生性、开放性、流动性、普惠性、虚拟性的特点,能够有效助力传统产业在绿色转型中从源头上解决运营成本窘境和技术突破难题、从过程上优化供应链管理和改善能源结构、从末端上减少环境破坏和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数绿”融合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性过程,政策是“大脑”,指引着传统产业“数”改向“绿”的改造路径,同时需要将技术“细胞”注入产业“经络”,使得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还要统筹空间“骨架”布局,优化人才、资金等“营养”要素的配置,为传统产业改造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只有加快构建“数绿”融合生态圈,才能有效释放传统产业的新质动能。

福建省是制造业大省、绿色经济大省、数字经济强省,具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先发优势和良好基础。一方面,福建省拥有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38个,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居全国第四。以纺织鞋服、建材、食品加工、冶金等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基础好、比重大,是当前产业发展的基本盘。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23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2.9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3%,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占比居全国第三。同时,拥有风、光、水、气、核等多种清洁能源,是电源结构最完整、电源类型最多的省份之一。丰富的绿色资源和数字资源为推进“数绿”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数绿”合力改造传统产业仍存在相应短板。如传统产业“数绿”融合改造仍存在政策盲点、技术尚未成熟存在卡点、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度不高存在产业断点、区域联动模式不匹配存在空间散点、“融资难”“人才缺”存在要素堵点等。面对新时期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制造强省建设等战略的历史机遇,要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大力度促进传统产业乘“数”而上、向“绿”向“新”,在政策共治扫除改造盲点、技术共生攻破改造卡点、产业共融链接改造断点、空间共演黏合改造散点和要素共享疏通改造堵点等五大方面共同发力。

谋划“数绿”政策共治,扫除传统产业改造盲点。加快制定我省推进传统产业“数绿”融合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重点提炼产业数字化、生产绿色化和能源清洁化等具体举措。制定数字技术及绿色低碳技术领域监管制度,建立传统产业企业绿色信用评级认定机制,完善企业数转和低碳信息披露措施。因地制宜、稳妥有序地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重视不同传统产业自身优势及特色的保留与发挥,打响泉州现代“数绿”纺织城、福州“数绿”石化产业集群和闽西汽车“数绿”制造基地等品牌,助力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加快“数绿”技术共生,攻破传统产业改造卡点。构建“数绿”融合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攻关体系,协同攻关传统产业改造领域卡脖子技术。通过强化基础研究的财政资金投入、推进传统企业税前扣除等政策的实施,推动传统产业重点领域“数绿”技术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和“1”到“∞”的颠覆性应用。鼓励传统产业龙头企业牵头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等共建核心技术攻关团队,支持传统产业揭榜挂帅和赛马机制。实施龙头企业引育工程,通过探索建立“数绿专利池”等方式,吸引传统产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入池,带动传统产业上下游、前后侧、内外围的创新氛围。

锻造“数绿”产业共融,链接传统产业改造断点。借助精准测量、动态感知等数字化技术和清洁生产、废物循环等绿色化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各类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打造产业链“数绿”创新联合体,发挥安踏、三棵树等一批行业示范性强、实力雄厚的传统“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强与‌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创新合作,带领骨干中小企业精准对接重点领域的材料、工艺等高端环节,以大带小激发传统产业创新主体活力。同时,加快“数绿”融合催生的新兴产业链与传统产业链的耦合进程,形成柔性生产链,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共同形成密不可分的共享绿色价值链。

构建“数绿”空间共演,黏合传统产业改造散点。以两极两带三轴六湾区空间开发战略为依托,以新时代山海协作、产业帮扶为抓手,鼓励闽南纺织鞋服、闽东冶金建材和闽西林产加工等传统产业园区,借助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重塑虚拟集聚与物理集聚相耦合的传统产业生态集聚。根据不同地区传统产业发展优势和算力需求的差异,成立“八闽通”多精度算力集成的融合算力中心,明确优势互补、互利共生的城市间分工与协作,打造山海协作横向联通、新旧动能纵向贯通的“数绿”融合生态大循环,实现传统产业改造软硬件互联。鼓励各市以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传统产业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制定瞄准首位产业、特色产业打造具有标志性特色的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实现“协同成圈、错位融圈”。

促进“数绿”要素共享,疏通传统产业改造堵点。充分发挥我省海丝核心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区位优势,强化传统产业“数绿”融合的资金和人才要素支撑。制定投有倾斜、税有减免、奖有侧重的传统产业“数绿”融合专项资金激励方案,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供安全规范、集聚催化效应的资金保障。实施“数绿雁阵”改造计划,分阶段分梯次根据传统产业企业“数绿”转型给予补贴;设计“算‘数’点‘绿’成‘金’”等金融“帮扶包”,为传统产业企业量体裁衣,提供定制化、全周期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参与、高校协同的联动模式,鼓励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开设企业数字化、绿色化管理交叉专业,为传统产业改造输送专业人才。打造闽智“汇”等人才引进品牌,链接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实施“人才飞地”战略,蓄好“数绿”融合人才资源池。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