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第09版:理论周刊·求是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建好高校耕读教育实践示范基地

□赖启福 兰玉凤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耕读教育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在新时代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高校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通过耕读教育教学实践示范基地的建设,能够将专业教育与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从而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发挥高校优势,明确建设定位

根据高校自身特色,打造贯穿教学、科研与实践全流程的完整耕读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同时,建设好多元化与创新性并举的基地,即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和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的深刻理解,激发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责任感与创造力。高校在建设示范基地时,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将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融入课程体系。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服务实践,培养具有农业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高校可通过与地方农业企业、合作社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搭建校地协同平台,开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前沿实践项目,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时,通过真实农业场景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先进农业技术,服务农村社会发展。

二、加强耕读教育系统性建设,契合“三农”实际需求

耕读教育系统性不足和与“三农”实际脱节,是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高校应全面完善耕读教育课程体系,确保该体系贯穿学科设置并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具体来说,要通过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农业发展与乡村建设中的多元需求。同时,实践教学应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与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安排学生深入乡村、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培养适应现代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校需以学科设置为基础,全面完善耕读教育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与农业生产和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契合。鼓励学生深入乡村一线,参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生态农业管理等具体实践环节,直接接触现代农业生产流程和农村社会治理实践。

三、创新实践育人环节,促进基地建设高质量发展

实践育人是耕读教育的核心要素,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强创新,拓展实践教学的渠道和内容。一方面,高校应加大校地合作力度,利用地方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村社区等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平台。通过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等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乡村治理、农产品加工等环节中,深刻理解农业生产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要创新实践教学的形式,避免传统的“一刀切”模式。可以采用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实践能力。尤其在当前信息化时代,需要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仿真、远程教学、AI技术等,拓宽实践教学的覆盖面,提升实践教育的吸引力和实际效用。

四、提升“三农”服务能力,推动毕业生面向农业农村就业创业

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通过耕读教育帮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从而增强学生对农业农村的认知与情感认同。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长期实习、社会调研等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消除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偏见,提高其对农村就业的兴趣与投入度。其次,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通过强化就业服务、搭建创业平台、提供政策支持等,促进学生在农业农村领域实现就业创业。特别是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等项目的创业实践,创造更多符合“三农”需求的就业机会,提升毕业生面向农业农村的就业比例。

综上所述,新时代要求示范基地在建设中凸显其引领性、创新性和实用性。首先,应以中华优秀传统耕读文化为理论基石,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资源为导向,打造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体系,确保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能够紧密结合农业农村实际需求,形成可推广的范式。其次,通过创新实践育人环节,引入多元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确保基地在实践教学方面具有明显的前瞻性和适用性。同时,强化校地合作,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深入参与农业生产和乡村治理,推动教育与农业实际需求深度融合。对涉农高校来说,应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将耕读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将“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作为耕读教育的核心任务,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围绕“三农”实际需求设计职业规划和就业服务体系,突出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通过深化农业认知教育、加强就业指导、突出专业优势和推进创新创业,涉农高校能够在培养服务“三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彰显独特优势,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示范基地建设研究(23VSZ100)阶段性成果]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