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第12版:漳州观察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翁清香:指尖贝影韵流芳

□本报通讯员 张小惠 林艳芬 报业集团记者 李妙珠

翁清香在教授贝雕技艺。(资料图片)

随着手中刻刀的轻舞,普通的贝壳在匠人手指尖化作精美的工艺品,展现出灵动的花鸟、磅礴的山水、吉祥的图腾。方寸之间,传承与创新交织,焕发独特魅力。

伏案创作的正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闽南贝雕传承人翁清香。守艺20余载,她致力于探索闽南贝雕新玩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赋予贝雕新的生命力。

今年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序曲 全球看春晚”活动美国专场中,翁清香创作的贝雕作品《水仙送福》被主办方赠予特斯拉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母亲梅耶·马斯克,引发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对翁清香技艺的认可,更提升了闽南贝雕的文化影响力。

打造贝雕潮品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不少非遗项目面临被遗忘、边缘化的困境。如何活化这些珍贵文化遗产,使其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翁清香的答案是“非遗+文创”。“以往我专注于自身创作,重点思考如何用贝雕讲述精彩故事。后来我意识到,要想走得更远,不应该‘孤芳自赏’,而应该让贝雕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翁清香深有感触地说,非遗技艺只有拥抱市场、跟着时代走,才能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才能走得更长远。

于是,如何将贝雕技艺与文创产品相结合,打造贝雕潮品,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成了翁清香日夜思索的问题。她深入研究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喜好与流行趋势,大胆尝试将贝雕与动漫元素融合起来。在设计过程中,她还注重产品的实用性,让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轻松展示贝雕工艺。

2020年开始,翁清香陆续推出“水仙花”系列产品,包括胸针、耳钉、发簪、书签、茶盘、杯垫、果盘等20余种,由于造型精致独特,色泽天然娇艳,独具漳州特色,一经推出就成了爆款。积累了一定的客户群体后,翁清香顺势开展定制设计服务,同时承接批量订单。

目前,翁清香正在创作融合水仙、蝴蝶兰、三角梅三种漳州特色花卉元素的作品。同时,她还计划推出融入贝雕工艺的蜡烛、冰箱贴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伴手礼产品。

近年来,“国潮”婚礼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翁清香敏锐捕捉商机,借势推出“婚庆系列”首饰。由贝雕工艺制作的发簪、耳环、项链等饰品,搭配上古香古色的螺钿首饰盒,满溢着传统韵味与典雅风情。

“贝雕工艺的包容性很强,它有无限的可能。”翁清香表示,将积极探索把贝雕与漆画等非遗工艺相结合,力求碰撞出更多创意火花,让贝雕艺术绽放出更为绚烂的光彩。

创新育人模式

传承是非遗手艺持续焕发生机活力的根基,翁清香对此有着深刻的认知。为破解非遗传承人断层严重、技艺创新缺乏等困境,在漳州市二轻联社的牵线搭桥下,她与漳州市工艺美术传习中心携手合作,成立翁清香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行“社团+工作室”育人机制。

在工作室里,她亲自向学生传授非遗技艺,从贝壳挑选、图案设计到雕刻技巧,事无巨细,耐心指导,引导学生成为贝雕技艺的学习者、传承者和创新者。同时,通过“课赛融合”模式,将贝雕文化和技艺融入技能竞赛,推动传统非遗持续“焕新”。

此外,翁清香还积极参与“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走进各个中小学、高校开堂授课,通过生动讲述贝雕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现场展示贝雕制作过程,手把手教学生动手实践。这些课程也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学习了贝雕技艺,种下传承的种子。

“年轻人更有创意和想法,他们是贝雕传承的未来和希望。”创作过程中,翁清香的女儿杨翁欣经常为她提供各种新颖的创意点子。2022年,翁清香和女儿共同设计、历时近4个月完成的作品《朱熹话四梳》,在福建文创奖·朱子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得优秀奖。该作品采用天然的女皇贝雕制,粉红色梳子透着贝壳的光芒,“少女心”十足,Q版朱熹形象更是萌趣可爱。

在女儿的帮助下,翁清香积极拥抱新媒体时代,开通了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社交媒体账号。创作之余,她会在账号上分享贝雕作品的创作过程、背后故事以及贝雕艺术知识。“有空的时候我也会在直播间现场展示贝雕制作,与观众实时互动,解答疑问。”通过这种线上传播方式,闽南贝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成功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吸引了众多同行与年轻人的关注,许多人也因此认识并深深喜爱上了贝雕艺术。

“未来,我希望能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IP,让闽南贝雕技艺持续发扬光大,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翁清香满怀憧憬地说道。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