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
第10版:厦门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农文旅”融合妙笔

勾勒现代“富春山居图”

□报业集团记者 邓婕 通讯员 吕宏途 李新波 文/图

深藏莲花镇山谷密林中的上陵村,宛如世外桃源。

同安区莲花镇上陵村,目之所视皆有美景,诉说着产业融合的田园故事;翔安区新店镇澳头社区,废弃工厂、闲置农房被打造成美术馆、村史馆,引艺术家扎堆;翔安区新圩镇东寮社区以豆干延伸农文旅融合内涵,发展成为产供销一体化发展的大平台……

在乡村振兴的热潮中,厦门正以农文旅融合为笔,绘就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新图景。这些各具特色的农文旅发展路径,赋予乡村灵魂、价值与生命,打破农业发展的瓶颈,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支点,推动厦门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行稳致远。

一亩稻田

写好融合文章 提升产业能级

“开秧门啰!”一声嘹亮的吆喝,打破上陵村的宁静,春耕热潮正拉开帷幕。

上陵村是一座“藏”在山谷密林中的村落,曾经,这里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靠着微薄的粮田维持生计,村庄难觅其他声响,更不见往来的人影。

2022年是上陵村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

彼时还是乡建青年的刘胜海,穿梭于大小数十个村庄,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上陵村。“春天,上陵村蛙声阵阵;秋天,金色稻浪翻涌。大自然赋予上陵这般丰富的宝藏,发展农文旅产业必定大有可为。”如今的厦门稻香上陵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胜海,回忆起当初的抉择仍难掩激动。

这样的想法与上陵村“两委”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双方迅速行动,决意依托上陵村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打造“稻香上陵”项目,涵盖农耕体验、研学实践、休闲度假、康养旅居等多元业态,全力打造微度假型美丽休闲乡村。

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上陵村创新性地完善“村集体+社会资本”运营模式,统筹协调村民改造闲置空间,一座座民宿、咖啡店、餐饮店相继开门营业。

“每到周末,咖啡店里总是座无虚席,24间民宿几乎住满客人,这也给村民带来更多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上陵村党支部书记詹亚琼高兴地说。

据介绍,稻香上陵共分三期打造,目前二期50亩的改造建设及业态招商工作正在进行中。不同于创业初期的奔波,已有北京团队慕名而来。该团队计划长期入驻上陵村,专注开展自然农法种植研究。

“下一步,我们打算打造游民艺术公社,吸引更多艺术家入驻,开设音乐、手创等工作室,让他们成为上陵村的新村民。同时建造乡村科普基地,拓展研学内涵,将上陵村打造成年接待游客量10万至15万人次的乡村旅游胜地。”刘胜海表示。

上陵村如今是福建省美丽休闲乡村,也是厦门乡村振兴精品示范动线的必经站点。数据显示,2024年上陵村村集体总收入达到66.39万元,同比增长165.5%。

一个渔村

挖掘资源价值 塑造乡村优势

“听说澳头的海鲜特别新鲜,而且物美价廉,我们专程从漳州来吃海鲜!”游客王女士兴奋地说。

坐落于东海之滨的澳头,吃海鲜是澳头人最地道的生活方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澳头,澳头古渡口便热闹起来。渔民手脚麻利地从船上卸下一筐筐海鲜,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独特的晨曲。

活蹦乱跳的虾蟹、银光闪闪的鱼儿,还有形态各异的贝类,这些刚上岸的海鲜被迅速送往海鲜档里,不一会儿,清蒸石斑鱼的清香、白灼虾的鲜甜、海蛎煎的焦香,便弥漫在空气中……

曾经的澳头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海上捕捞和滩涂养殖,多数村民的生活并不富裕。海域退养后,澳头社区深挖本地海洋文化和华侨文化内涵,融入三海一侨文化(即海鲜、海港、海防和侨乡文化),将发展定位为“闽南美丽海港侨村”后,新变化悄然发生。

如果说“海鲜”代表着澳头村接地气的一面,那么随处可见的艺术装置和创作工作室则尽显渔村“文艺范”。如今的澳头村,依托新增的文艺空间举办跨界艺术展览,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名片。

走进超旷美术馆,醒目的超旷石映入眼帘,石头上的“超旷”二字是生于澳头村的清代名臣苏廷玉所题的复刻版,有超然旷达之意。

美术馆的前身是澳头的“转产就业基地”,通过设计改造,华丽变身成为如今集超旷晓学堂图书馆、爱乐展馆、展览活动区、多功能厅等于一体的超旷美术馆,吸引了小螺号合唱团、爱乐乐团等多元艺术团体入驻。

坐落于怀远湖畔的澳头村史馆,原为蒋氏小宗,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澳头村史馆开馆以来,策划多个特色主题展览和活动,如吴艺明大漆手作艺术展、郭永进玄妙冰花摄影艺术展、身体游牧计划活动、色空鼓教学活动等,从多个方面在澳头打造一个“活化艺术生活综合体”。

截至目前,澳头已吸引入驻15家文化企业、9家主题民宿,成功举办9场文化艺术季活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策划了24场大型国际文化艺术展览,邀请了来自十几个国家的300多位艺术家参加。

文创和传统相结合,不断擦亮澳头文化名片。澳头先后获“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福建省三星级休闲集镇”称号,入选第四批20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文化旅游年收入超亿元。农文旅特色产业的强劲发展,助推昔日老渔村变身乡村振兴新地标。

一联豆干

立足乡村振兴 释放富民效应

沿着翔安区下洋路一路前行,还未踏入东寮社区,浓郁醇厚的豆香早已迫不及待地钻进鼻腔。这片土地,正是远近闻名的东寮村豆干生产基地。

“围绕豆干谋篇布局,一年打基础,两年建工厂,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东寮社区党委书记陈和同带头提出东寮豆干“1235振兴计划”,谋划打造东寮豆干全国“一村一品牌”。

锚定全国“一村一品牌”,这既是对东寮社区支柱产业的目标期望,也是农文旅发展的着力之处。如何发力?

东寮豆干有着176年历史,全村有近50%的村民都以制作豆干为业,但均为小作坊模式。2023年,东寮社区党委深植“党建+乡村振兴”发展理念,实施“一联”党建工作法,仅用3天就完成50亩大豆种植土地流转。

心齐好办事,东寮社区以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名义注册了“东寮豆干”集体商标,以“党委引领+特色产业+居民参与”模式培育豆干特色产业,成立厦门东寮数联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社以150万元持股24.5%,建设1290平方米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引入现代化管理和技术,实现豆干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打造彰显东寮豆干非遗特质的农文旅融合产业链。

“社区居民通过股份持有直接参与公司盈利分红,形成了利益共享的风险共担机制,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的获得感、责任感和参与度。”陈和同说。

自2024年9月1日开业以来,生产基地豆干日产量稳定在3000联左右,已实现产业链总收入约240万元,为社区及周边居民创造32个就业岗位,引客下乡人数约1.2万人。凭借在豆干产业的突出表现,东寮社区被评为厦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福建省“一村一品”专业村。

一联豆干,撬动农文旅多元业态融合,进而发展乡村休闲、文化文创、教育研学等新兴产业,繁荣乡村文化。

东寮社区与南洋职业学院共建,设计“数联一家人”豆干IP家族,推出网红打卡墙、非遗“车鼓弄”表演、童谣《一联豆干数联人》,让百年技艺“潮”起来,进一步打响东寮豆干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东寮社区还开设了豆干餐厅,研发12道与豆相关的菜色,餐厅与周边的大豆种植基地、白云飞生态园、瓦窑公园等景点相连,形成一条集农业科学、环境保护、工业生产、历史文化于一体的观光线路。通过“豆游、豆景、豆乐、豆教、豆味”系列体验活动,以“东寮豆干”品牌发展历史及相关产业特色为研学内容,丰富乡村体验。如今,生产基地每日可同时接待研学人数800余人。


记者手记

多维赋能,打造“农文旅”融合样板

放眼厦门乡村,一个个精致的村居点缀在山水之间,满眼皆是美景。蝶变背后的逻辑,是厦门对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持续探索。

农文旅融合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厦门印发《关于引客下乡助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明确每年吸引机关、企事业单位50万人次以上到乡村开展各类活动;编制《厦门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推动香山乡苑文旅综合体、天竺凤凰谷等项目签约。

农文旅融合发展,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厦门按照支持力度不减的要求,多渠道统筹财政资金,加大乡村产业扶持力度,逐年提高乡村产业投入比例。同时积极运用“财政政策+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

为破解农文旅项目用地难题,厦门积极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允许在村庄建设边界外,安排少量建设用地用于农村公共公益设施、乡村文旅设施以及新产业新业态项目,为农文旅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才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厦门不断健全驻村工作队、科技特派员等制度,推动各类人才下沉乡村。同时,深化乡村振兴校地合作、闽台乡建乡创合作,积极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和“新农人”。海沧区引入台湾团队,打造大曦山文旅项目,不仅提升了乡村旅游品质,还培养了一批本地旅游人才。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厦门充分激发了乡村发展潜能,乡村不再只是城市的“背景板”,而是成为市民和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