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周刊·求是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与实践进路

□陈志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战略部署。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蕴含着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系统逻辑框架,既为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进一步完善育人工作体系,不断增强职业教育育人实效指明实践进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理论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一系列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关于教育的原创性理论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是中国式现代化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成功推进和有效拓展。

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时代逻辑。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与视野来看待职业教育问题,首先把职业教育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重大判断,赋予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更宏大的历史使命。其次,习近平总书记把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技能人才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三,进一步从政治高度阐述了工人阶级的重要性。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对于产业工人,既要“尊敬”,也要“思考和研究怎么去培养他们、发挥他们的作用”。

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价值逻辑。职业教育的价值逻辑框架。一是政治价值。也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二是经济价值。职业教育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和技术技能支撑的教育类型,其发展,既是教育问题,更是经济问题。三是社会价值。习近平总书记重视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助力精准扶贫、实现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对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作用。

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原理融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重要论断和思想,既有“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也有职业教育发展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十六字方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创造性提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三大路径: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这些理论,形成了指导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的精准方法论。

◆新时代加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

以党的建设为根本引领。强化党建引领,就是通过党建水平的提高,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实现对学校所有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新时代职业院校办学的正确方向。

以德技并修为类型特征。德技并修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特征,也是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类型教育育人工作机制的直接体现。衔接当前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人才需求,职业教育强化“德技并修”人才培养工作,就是要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全面纳入思想政治素养要求,体现为品德培养与能力提升并重,理想信念教育与行为养成一体。

以产教融合为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是多主体参与的教育,是开放办学的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突出的办学特征。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职教大会作出重要指示:“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以人人出彩为育人目标。新时代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增强办学吸引力,必须“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真正实现职业教育“面向人民的教育,面向人人的教育”的办学目标。

◆新时代加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进路

把好“方向盘”,完善党建引领大格局。加强职业院校党建工作,一是要强化全面融入,把牢办学方向。将党的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将“软指标”转化为“硬任务”。二是强化双向促进,推动榜样引领。牢固树立工作推进到哪里、党建就跟进到哪里的理念,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在立德树人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榜样效应。三是强化三全育人,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

守好“主渠道”,构建德技并修大课堂。一是推进“内生融入”的资源设计。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办好思政课“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为导向,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职业教育特点的,有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思政教学资源与价值元素。二是构建“协同联动”的机制保障。形成常态化的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及其他各类教师协同合作机制与研究共同体,共创“1+1>2”思政教育效果。三是打造“同频共振”的课程体系。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教育贯穿学生技能培养全过程,充分彰显专业课程的协同效应和隐性育人功能。形成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支撑的课堂育人系统。

建设“主力军”,培养铸魂育人大先生。一要增强定力。引导广大教师主动追求师德“高线”、严守职业“底线”、严禁行为“红线”,切实增强教书育人自觉性。二要激活动力。对于思政工作者,要“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培养和激励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政策保障,提高这个岗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三要提升能力。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推动教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培训,在讲透、讲新、讲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下功夫。

突出“主旋律”,打造人人出彩大思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一是培育勇担使命大情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二是营造活动育人大氛围。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体现时代特征、福建特色、职教特点的校园文化。三是拓展网络育人大空间。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构建系统性思想政治互联网教育阵地,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推进“强支撑”,实现多方协同大融合。一是推进家校协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这与其多次强调的重视家庭家风家教建设要求是相一致的。二是推进校企协同。要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落实到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就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德育资源,校企共同开展育人活动,共同评价育人成效。三是推进校际协同。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是联动中职与高职不同学段之间,职教与高教、普教不同教育类型之间,“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现不同育人主体、育人资源有机整合。

(作者为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副校长、教授)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