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乡厨陈石顺:操持乡宴解乡愁

□本报通讯员 陈建和

3月18日,是漳州高新区九湖镇木棉村陈先生家的大喜日子。和其他村民一样,50桌喜宴也是本村乡厨陈石顺掌勺。

喜宴现场,和着呼呼的煤气炉声响,54岁的陈石顺手握炒锅,挥铲颠勺、撒盐点醋,动作干脆利落。不一会儿,蚵仔煎、炸羊排、酱汁鲍鱼、清蒸桂花鱼等佳肴陆续上桌,虽然菜品没有城里酒店的花样摆盘,但都是陈石顺26年的烹饪技艺沉淀,刺激着“吃桌”人的味蕾。

在农村,举办乡宴是极为普遍的人情往来,也是乡下人最朴实的烟火底色。每当家里有嫁娶、庆生、乔迁等喜事,都会在家设宴请客,那些为乡宴掌勺的厨师被称为“乡厨”。

陈石顺高中毕业后自学烹饪,并常为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义务掌勺,练就了精湛的厨艺。20世纪90年代,乡宴改往日村民互助义务主厨的方式为出钱请乡厨掌勺,乡厨的生意也迅速火爆起来。1997年,陈石顺接了第一单生意:本村一村民的30桌婚宴。意料之中,12道菜顺利通过“吃桌”人的“考核”,他也正式成为乡厨行列中的一员。此后,请他去操办宴席的人络绎不绝,主家除本村及周边村镇外,还有邻县的。

在陈石顺家里,至今仍收藏着他入行乡厨26年来的菜单,26沓菜单有日历纸,有香烟盒,有小学生的作业纸……五花八门的菜单虽显随意,却真实记录了农村生活的发展与变迁。“短短一二十年,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石顺发出如此感叹。

翻看泛黄的菜单,陈石顺猛然发现,自己在高峰时期,一年竟然掌勺两百多场近万桌,而每年一百多场是常事。每一场宴席,陈石顺都亲自掌勺,外甥、侄子、妹妹等人帮忙打下手,桌数多的时候,会外聘一些厨艺好的乡厨帮忙。

乡宴是流水席形式,从午后开始,就三五桌、十几二十桌地开,一直到晚上八九点才结束,这对乡厨的体力也是极大的考验。“每次做完最后一道菜,腰杆老是一时半会挺不起来,生意好的时候要连续作战好几天,常常是累得连蚊子叮咬都懒得拍。”陈石顺说。不过,乡宴结束时乡亲们的那句“煮得很好料”,是对他最大的犒劳,也让他倍感欣慰。

和众多乡厨一样,当乡厨只是陈石顺的副业。生长在三角梅之乡的他,有20多亩的三角梅基地,他的基地因各种盆景、大型造型等应有尽有,而成为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实践教学基地。

陈石顺说,乡宴蕴含着浓浓的乡情与乡愁,也是人们相互沟通、联系的纽带,作为乡厨的一员,他愿意用手中的长勺把这条纽带连接和传递。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