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遇母树大红袍

王炳根

突然而至的信息往往会打乱正常的秩序,破坏宁静的环境与平静的心境。

那一刻,我正坐在遇林亭品黄金桂茶。以武夷山之水冲泡武夷岩之茶,自是难求,且又用的是仿制北宋古窑遇林亭的建盏,也就更加一重。茶座就在遇林亭的遗址旁,青山无边,流水有声,依山近溪而建,通透的亭阁,靠在木栏,听着水声与鸟语,还有眼前转动的水车,真有被山被水被茶将心洗净的感觉。一行十数男女,天籁面前,话语无多,静享远离尘世的山风水吟与甘茶,想象着遇林亭辉煌的烧制:北宋斗茶成风,而斗茶使用的黑釉兔毫盏,便是在遇林亭顺山而上蜿蜒百米有余的古窑中,由千度以上的高温经百日之久烧制而成。虽然手中所握为今人仿制的黑盏,依然如沐宋时茶风,如品宋时茶韵。

这已经是够完美的了,岂有他求?虽然就在前一个小时,我曾在九龙窠的大红袍前肃立,遥望山崖之上的六株古茶树,但我绝对没有想到可能品饮它。我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了不同角度与距离的六株茶树,还有那隐于崖石青苔之中的“大红袍”三个暗红大字,仅此,心已足矣!眼前的六株大红袍,苍虬繁茂,四株在上两株偏下,一字排开在绝壁山崖之中。传说中的大红袍由猴子攀崖采摘,可能指的是它险峻的生长环境吧,现在看到它的位置,虽然陡峭,但通过某些工具是可以达到的。武夷山有许多悬于绝壁之上的奇迹,悬棺、天车架之类,都是千古之谜。大红袍因为它独特的山场,因为它极少的产量(少到每年只有1200克至1800克),因为“活甘清香”的物质,更因为它的故事与传说而声名远播,成了茶中极品、茶中之王。

哪里会想到,离开九龙窠后,竟然会与母树大红袍相遇?

当我在遇林亭静心品黄金桂的那一刻,一位佳丽双手托盘,款款而至,红色的托盘上,有白色锡箔包裹之物,有人小声猜测“大红袍”?但不会猜到它就是六株母树上的大红袍,充其量不过是无性移植于山涧中的二代大红袍吧。但是,专门在此迎候的赵大炎先生发话了:“它就是新采摘的大红袍,为了表示对作家艺术家的敬重,今天搞一回特殊,携出16克,请诸位品饮。”赵先生的话音不高,却如雷贯耳,现场立时炸开,先时的宁静完全被打破,一片骚动,隔了一层锡箔纸的大红袍,便在十几双手之间传来传去,不知它有多重的分量?

赵大炎者,退休后,专事茶道研究,成为中国茶道专家,著有《漫话武夷岩茶》。大红袍从它第一片绿叶吐出,便被严加看管。待到采茶日,沐浴、盥洗、扎架、攀缘,在一套程序之后,九时许,开始采摘新茶,采毕,封扎口袋。之后,茶叶出山场,进入茶厂制作,倒青(萎凋),做青(或称摇青、做手),炒青与揉捻,初焙、走水,扬簸、晾索,身价高贵的大红袍,不必进行拣剔,它的每一片黄片、每一根枝梗都十分宝贵。一水完成后即行团包,大概到了第二天的凌晨四时后,一水的一年一度的大红袍宣告诞生,等待复焙、补火等。

赵大炎携出的是一水之后的大红袍。锡箔开启之后,大红袍现出真身,在一方小小的茶托之中,让在座的每一位观色闻香,条索清新、干香弥漫。赵先生自己上阵,动作麻利地完成一应程序,第一泡茶出水、入杯,传递至每一位客人的面前。赵先生说,真正的大红袍不洗茶,一泡可谓之“重洗仙颜”,大家可先闻茶,是不是如“春风拂面”?果然,闻之如沐春风,清香拂面,令人陶醉。第二泡开始于“关公巡城”,止于“韩信点兵”,我等待命,将黑盏举于唇,闻之啜之,其味甘醇,两唇如黏。赵先生说,武夷岩茶的特点四字:香、清、甘、活,而最重要的是那个活字,武夷岩茶变化无常,亦真亦幻,全是因了那个活字……如此品至第九泡,赵先生道,九泡犹有粽香,举之闻之,粽香自远而来。

每一个人都激动如孩童,每一杯茶得手之后,总也舍不得饮啜,捏在手心细细把玩,体味回甘、闻其挂杯之香。听着赵先生讲述下一道茶的性情,盯着赵先生那双点茶之手,一当斟茶,十几只黑盏便齐刷刷地送到了茶托之前,等待着“关公巡城”、等待着“韩信点兵”。赵先生斟茶非常到位,没有一杯多浓,也没有一杯稍淡,从“巡城”到“点兵”,点滴不偏,神态虔诚。我等只有静观,而当茶盏抵手,却又立时炸开,每一位都是评茶专家,每一位都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哪怕是对赵先生话语的复述,此刻也成妙语!

这是哪种品茶之境界?

古人品茶,有言:“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五六个人就嫌多,七八个人只能是解渴,我等十数之人,在古人的眼前,哪能视为品茶?而今人如我者则不这么认定,十余之人也可品茶,无论多么七嘴八舌,只要品茶之人,心境平和,无骄矜之态、无浮躁之心,便可品茗,便可品出茶香、茶韵与茶趣。那时,予等十数之人,心如山涧之清泉,情有儿时之童心,岂能权当解渴不视品茗?那时,我曾想起遇林亭宋时用于斗茶的兔毫盏,大概此刻,手中捏着黑盏的十数人不甘示弱,更承宋时斗茶遗风。

就这样与大红袍在遇林亭相遇,走时,我将底叶悉数带走,评茶专家提示:评茶的比分,香3味4色1.5,底叶也是1.5,总计10分,我要独评这个1.5分。

当我回到酒店,摊开大红袍的底叶,仅找到几片完整的叶片,而当我将大红袍与黄金桂各自的底叶放在一起,却是分不出高下啊!怎么金边镶嵌的底叶,也都遗留着淡淡的清香?然而,我仍不甘愿。

我将依旧湿润的大红袍装入塑料袋中,带回福州。

三日后,当我在窗前的阳光下打开扎紧的底叶,奇迹出现了,捂在密不透风的塑料袋中湿润的大红袍,无霉无斑,清新如前,清香如昨!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