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构筑山水人城业的生命共同体

黄琳斌

近年来累计建成1500多个公园,完成650公里各级绿道,实施增绿项目1.1万个,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提升至40.5%、44.5%……绿色打底,绘就我国首个公园城市建设试点成都市的新形态。

自1990年山水城市理念提出以来,我国先后提出建设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成都考察时,首次提出建设“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公园城市。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如果说园林城市注重园林绿化,生态园林城市进一步强调建设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那么,公园城市则是在公园里建城市、在城市里建园林,探索现代化城市与大自然水乳交融,人文、社会、自然、经济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得益彰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城市既要抓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抓生态建设,二者不能偏废。生态是公园城市的核心价值。充分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而产业发展的收益又反哺生态治理,两者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从而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是成都试点的重头戏。当地积极探索以城市品质价值提升来平衡建设投入,以消费场景营造来平衡管护费用。如锦城公园周边可开发土地3.2万亩,公园生态价值得到释放后,每亩土地保守溢价100万元,再从土地溢价中提取一定比例存入专门的“绿色账户”。成都还探索“绿道+”“公园+”模式,营造生态消费场景。仅2021年春节期间,锦城公园园区商家营业额就超过1000万元。此外,公园城市建设还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前来工作生活,加速城市功能优化和产业变革。

成都天府新区管委会介绍,传统城市规划通常沿着道路“摊大饼”,新区则是沿河、沿绿布局,保存了80%以上的原生地貌,河流、湖泊、绿地不再是城市后花园,而是与居民生活相融合的空间、带动产业发展的生态线。这样,由于生产用地规模压缩、蓝绿空间占比提高,倒逼新区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新区已集聚26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建立国家级创新平台96个,吸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形成3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天府新区正是生态导向重塑成都竞争新优势的缩影,该市今年绿色低碳产业产值有望突破2600亿元。

各地有各自的特点,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基础和条件建设公园城市,城市的发展应当因地制宜,探索各自的特色。但不论走哪条发展道路,都应当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城市建设的全过程,推动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着力为群众创造宜居宜业的美好生活。公园城市试点给了各地一个启示:城市建设需要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核心,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构筑山水人城业的生命共同体。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