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别让高温关怀成为季节性话题

包骞

近日,全国迎来高温“烤验”,许多人选择宅在家中避暑,但交通警察、外卖配送员、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依然坚守岗位,保障高温下劳动者的权益也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众所周知,一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每一名户外劳动者的艰辛付出。比如,有了交通警察的执勤,城市的交通秩序才能得到有序维持;有了环卫工人的辛勤打扫,城市才得以保持清洁美丽;有了外卖小哥的配送,人们的生活才更为便捷。高温天气,酷暑难耐,他们的艰辛付出理应得到社会关爱,也需要更扎实的权益保障。各地各部门要有实打实的行动,把高温关怀落实落细落到位。

早在2012年颁布实施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就明确规定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要做好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工作的职责和要求。此后,各地也出台相关条例法规,对具体细则作出安排。前不久,多部门又三令五申,要求福利落地。这些措施,为保障劳动者清凉权益树立了鲜明导向。但在实践中,仍然有一些单位对相关政策执行得不尽如人意。比如,存在用防暑降温饮料、防暑药品等冲抵高温津贴的现象。另外,像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工种享受不到高温补贴。再者,一些因高温作业患上热射病的员工因种种因素难以被认定为工伤。

别让高温下的关怀成为季节性话题,更不能让高温下的权益保障陷入“年年喊、年年难”的怪圈。保障劳动者权益,需要相关部门多方协力,共同为劳动者撑起权益保护的“遮阳伞”。一方面,要着力解决高温津贴落实难问题。各级工会应加强巡查,一旦发现有企业没有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必须督促其发放到位。对于违反国家劳动保障法律,侵害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用人单位,劳动监察部门要依法责令其改正并给予处罚。

另一方面,要全面落实高温劳动保护。高温天气期间,用人单位要采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换作业、适当增加高温工作环境下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等措施,尽可能避免高温损伤劳动者健康。

高温下的关怀,体现的是浓厚的人情温度和城市治理的智慧,需要继续全力通堵点、破难点、清痛点,让高温劳动保护落到实处。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解决好劳动者面临的问题,各地也要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避暑提供保障。期待相关部门在继续开展“送清凉”活动的同时,加紧研究并结合劳动市场的新变化、新趋势出台更多有创新性和人文关怀的政策,共同打造高温权益保障的“绿荫地”。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