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多重文学书写及其寄托

——读《绿皮火车从青春驶过》

□苏少伟

李锦秋的新作《绿皮火车从青春驶过》是其散文的一次汇总,文体驳杂了点,内容也多样,有一部分是评论文章,又有读后感、状物文等。要完全地概括它,是吃力的,但首先能见出他用力之处的,估约地说是一些写人记事、写景述怀的散文。

写人记事,是个人的回忆与感伤,包括对童年岁月的念想、对亲情的感叹。作品中这样的篇目很多,占据了显眼的位置。父辈的生活、情感,是李锦秋的家族叙事的话语重点。他记叙了大家庭里个体的生命史,于其中见出生活的不易、命运的无常,多有感喟的意味在里头。这些篇章总体上的感情偏于沉郁,疏朗是有的,然而少了些,而于其中又见真情的抒发,就像《旧事叠影情深》着笔于“情深”二字一样。

写景的文章中,见出了李锦秋笔意的静美,心情的淡然与闲适也依稀可见。如《深沪·海·心》这篇散文如此说道:“那样的夜,不必一个人闲坐着,去码头看看,千帆停泊的巨画在你眼前摊开,犹如一个宏大的开幕。没有耀眼的渔灯,月亮的清辉在船与船之间的水面上泛着光,缓缓地流向心里。”文字极淡雅,又有清思;它的叙述语流,平缓而又灵动。

作者在写景的文章里,也流露出了细腻的笔法。《草庵和它的朴树》有一段别致的话语,如此说:“行路。初极狭,转过数十个台阶,便登上一个小平台。几株小叶榕俨然如山的守卫,从两侧的巨石中赫然挺立,也安然地开枝散叶,错落天光。那些不知名的树和野草高低纷呈,有的还开出一朵朵小花,点缀着山色,温柔心境。”移步换景之中,又兼及细微的观察,笔下简省,却又有力地勾勒出一物一景中的特点。在造景、造情中,显示了文学的趣味。

说起来,这就是文学“捕捉”的能力。李锦秋对声音、色彩、画面,以及一瞬而过的思维的抓取,很是敏锐,捕捉精确。散文《绿皮火车从青春驶过》里的一段话,见出了李锦秋的这种写作力:“向窗外望去,疾驰的风景正与我沉默地道别。流动的河静止成蓝绫带,一旁的房屋用乌黑的瓦片落定了乡间的宁静。那邮票样式的模样,嵌在葱茏的山腰上,或是立在金黄欲滴的稻田边,要是农家点上几许炊烟,斜阳残照,谁敢说那不是一幅乡间水彩画呢?”画面的跃动、造型的色彩、物景的点缀、文学的语言极为自然,富有韵味,由此而构成一篇错落有致的作品。

除此而外,这部散文集里少量竟是散文诗。这些散文诗,吟咏的也多是故土、地理的主题,或至少与此也有一点关联。李锦秋散文诗的这种倾向,集中在类似《金井的那些海和湾》《记住一个名字,记住一座城》的篇幅里。他念兹在兹的是梧林、深沪、五店市,是田螺、鸣蝉,是瓜田、菜园……它写了草庵、磁灶古窑、安海龙山寺、陈埭丁氏祠堂、金井福全村、晋江木偶、东石宫灯、福船制造记忆。这些见出他对故乡的熟悉,也见出他多样的观察与感受。可以说,他的故乡,他的闽南,他的乡土性格,是多重混合的复杂体。李锦秋在《故乡》里点了一句:“其实故乡是多种味道的。”这是他有意无意道出的一句肺腑之言,其实正中他对乡土的热望。

也因此,他的文字里面有悠远的情怀,以及热烈的故土之情,并从中“激发出自己深层的情致来”。这情感就像《独白:一条船的海洋——致惠安女》里所展露出来的:“大海咆哮!海风钻进黑色的裤管,落落大满,来自艰难的催促注满前进的力量。抓起翻飞的银浪,挂在腰间,每一步行走都可以晃动一片光亮。把蓝天披在头上,采撷白云来装饰它的梦。”想象奇崛,语句铿锵,对惠安女的深情一并见于其中,由此也令人感觉李锦秋的觅句与寻章是丰厚的,着重于文字的质感,并冲击着澎湃的激情。

在这些抒发情感、书写记忆的文字之外,作品中间部分的某些篇章“沉入”了沉思之中。这一系列的文字,有一个主体性的“我”。像《我,属于谁的世界》《给自己一个答案》《寻觅自己》等,都在题目中显示了“我”“自己”的沉思。他对人的生命、社会生活、自我意义进行了检视,发出了“高尚和低劣的两端,我该如何去衡量”等感叹。由此而可以做一个推断,李锦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对个体、历史、生命有反思的人,且又有对生活的强烈感触,这让他能够抓取抽象命题,进行构造。这类哲思化的散文,是《绿皮火车从青春驶过》里独特的文体存在。

通观而言,李锦秋的散文集《绿皮火车从青春驶过》呈现了多重的文学美,它的字丛语林之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由此达成对世界、故乡、个体的记录与吟咏。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