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此心安处是吾乡

——序散文集《春风秋雨总是情》

□刘立云

当我打开王振秋的散文集《春风秋雨总是情》,只读了两三页,就觉感人至深。原因很简单,是他至情至性所至,在这本用了大半生心血写成的书里,上来就浓墨重彩,以整整一辑的篇幅对他至爱的亲人——他的父亲和母亲,他的阿婆,他的“执子之手,相约偕老”的妻子,他的女儿,诉说“至爱心语”。

跟我们许多人的母亲一样,王振秋的母亲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母亲,善良,勤劳,朴素,坚忍,为操持他们那个家,忍受了无数艰辛,吞咽了万般疾苦。比如,母亲原本在供销社有一份工作,但她还要在屋前搭一个猪圈养猪,在屋后空坪种植一大丘番薯。一下班,就赶到田间地头拔猪草,拾麦穗。超负荷的劳作,使她中年姣好的容颜过早地苍老了。在作为独子的王振秋的心目中,母亲是伟大的,圣洁的,也是唯一的。最重要的是,母亲不仅用生命哺育了他,呵护了他,还用她连自己都未必意识到的美德牵引他,雕琢他。在第二篇写母亲的散文《如果有来生》中,他深情说起一件往事:小时候,在老家旧屋门前总是彻夜亮着一盏灯,他熟视无睹。懂事后,邻居告诉他,这是他母亲特意为过路的人留着的。因为在许多年前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老伯走过他家门口,在黑灯瞎火中不慎摔倒了。母亲非常自责,觉得是自己的罪过,第二天就请来电工师傅,装上了这盏灯。从此母亲心心念念,天未断黑就打开这盏灯。这盏灯,就这样在他老家屋门前一直亮到今天。

几十年后,当作者拿起笔来诉说自己被照亮的人生,对已经离世的母亲不禁发出由衷的感激:“母亲心地善良,心中仿佛挂着一盏长明灯,这盏灯照亮了我们的一生,也照亮了他人。”

除去母亲,作者同样不吝文字,如数家珍地赞美父亲,赞美阿婆,赞美与他相依为命的妻子和女儿。他这样写他的父亲:为了先后成家立业的儿女能宽裕些,过得更好一些,身患多种疾病的父亲退休后还去当保安,保安当不动了,又摆张桌子,代人写文稿。他痛惜地说:“我的老父亲都古稀之年啦,佝偻的身子还要担起我们一家子的生活重担,作为他的儿子,我于心何忍?情何以堪!”他的身体出现了大问题,一向胆小怯弱的妻子被吓得目瞪口呆,脸色苍白,几乎要瘫软倒地,他说:“我和她可谓是再现了古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境况。”

读完第一辑《至爱心语》,再读第二辑《鸿爪留痕》、第三辑《散札拾贝》和第四辑《岁月峥嵘》,就如同李白在《早发白帝城》里写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因为他在书里要表达的,就是他耿耿于怀的“此心安处”和“此生安处”。此心安处,是因为他有着至爱的亲人,他的生命和情感拥有坚实的依附和寄托;此生安处,是让他的身心能得以妥帖安放的这方水土,那就是远近闻名的叫“福安”的地方。此心与此生,二者相互交融,互为因果。因此,他是这样的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历史和先贤,风物和人情,山川和地貌。在接下来的大量篇幅里,他对这一切纵情高歌。

在后记中,作者襟怀坦白,用春蚕吐丝般忠厚的文字,说出了他写作这本书的初心:“长达半个世纪,生养和哺育我的福安,有着让我难以割舍的亲情、友情、乡情,有着让我无法忘怀的乡风、民风、家风,其乡愁了然填满我的心房。”

我很欣赏作者写下这本书的心境,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了人生如歌的智慧。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