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潮声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闽人之光闪耀海洋

□刘益清

大海很远,桅帆很近。

非洲很远,踏浪相遇。

在人类航海史上,郑和下西洋,无疑是载入史册的伟大壮举。与郑和一起,多次指挥大明庞大船队的闽籍航海家王景弘,也以其杰出的贡献,被世人深深铭记。

王景弘在下西洋中展现出的才能,包括指挥、调度、组织、监制福船、招募水手、外交应变的能力,促使人类有史以来,由政府派遣的最大航海使团,顺利完成了和平外交、文化传播和经贸往来的历史性任务。从那以后,位于东亚的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的相互了解,显然比过去更加深入,交往也更趋密切。特别是明末之后,随着中国人对海外了解加深,位于华南的福建和广东人,下南洋、闯天下,到更广阔世界谋生发展的意识更加强烈,穷则思变融入世界,成为更自信和自觉的生存之道。

郑和去世后,王景弘独立指挥了第八次下西洋航海活动。放在世界大历史的视角看,明初中国政府主导的八下西洋,拓展了从远东到西太平洋、印度洋各国各地区的海上通道,提升了人类海上往来联系能力,加深了亚非人民之间的感情,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揭开了大航海和全球化的序幕。在下西洋开启87年后的1492年,葡萄牙的哥伦布才完成了横跨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的航行;117年后的1522年,西班牙的麦哲伦,才历经三年,实现跨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

王景弘在下西洋中的作为,是古代闽人智慧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在世界航海史和海洋经略史上,福建和福建人,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闽海何泱泱,涛声连五洲。数千年来,生于闽海边长于闽海边的闽人,不为群山所困,一代代毅然把目光投向大海,投向辽阔的世界,把世界作为实现人生梦想的大舞台。在遥远的闽越土著时期,闽人就驾驭独木舟,劈波斩浪,驶向南太平洋群岛,接受热带风雨的洗礼;在秦汉,中原汉人就驰舟于闽东的三都澳,是以三都澳曾有秦澳之称,太姥山下有秦屿古镇;在三国,孙吴政权派人到霞浦创建温麻船屯,其遗址就是时代楷模孙丽美的故乡沙江古县村,这里也成为闽东行政建制的初始;在唐朝,因晋人南迁而繁荣的泉州港,异军突起,跻身为中国四大贸易港;在宋元,泉州港更加富盛,与东洋西洋贸易往来达到顶点,泉州被称为刺桐港,是与埃及亚历山大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公元1330年和1337年,元代最伟大的航海家汪大渊,正是从刺桐港出发,两次跨海越洋抵达亚非欧220个国家和地区,留下航海经典著作《岛夷志略》,比更早出版的《诸番志》,记述更为详备;明清时期,九龙江入海口的漳州月港,紧扣全球化浪潮,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鸦片战争后,闭关自赏的晚清帝国被动打开国门,但来自闽海边的福州人林则徐,主动开阔视野,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晚清首任福建船政大臣、林则徐女婿沈葆桢,弘扬则徐放眼看世界的精神,兴办马尾造船厂,雇洋人为顾问和教席,造船造枪造炮,培育海军将才,造就著名思想家严复、陈季同,海军名将邓世昌、萨镇冰、振威将军叶祖珪,筑路先驱詹天佑、造船总督魏瀚,中国航空之父巴玉藻、波音首任总工程师王助等等;抗战时期,以陈嘉庚为领袖的南洋闽籍华侨华人,不忘祖国,捐资出力,为抗战胜利作出自己的贡献。改革开放后,福建领风气之先,成为与世界联系最密切的外向型省份之一……

古彦曰:闽在海中。闽人困于山是一只虫,冲出山坳,飞向万里海洋,就成为气势磅礴之龙。福建封闭则衰,开放则兴。回眸福建发展史,无不证明福建的发展之道,在于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福建人的经济实力,海洋基因,福建广布全球的1580万侨胞,加上海洋历史的积淀,使福建有充分的理由,充分的优势,参与未来世界的竞争。

近现代以来,每每国际大变局之际,总是那些向海抢抓机遇的国家和地区,赢得跨越发展的先机。明代平息倭寇之乱后,关闭国门,国运渐趋衰落。而同时期的欧洲列强,则乘文艺复兴之风和大航海开启的新气象,纷纷向海发展,成就强国之梦。这种反差告诉我们,海洋是我们巨大的优势,这个优势发挥不好,就可能落后挨打。发挥好了,则强国梦终成真。

海风吹梦到远方,海浪载舟去远航。海水筑梦,海波有情,闽人之光,永远闪耀海洋。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时代,我省作为海丝核心区,更应厚植海洋情怀,承袭历代闽人先进分子的智慧,精心经略蓝色疆域,构建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